游客
题文

实验证明铜在低温下不能和O 2 发生反应,也不能和稀H 2 SO 4 共热发生反应,但工业上却是将废铜屑倒入热的稀硫酸中并不断通入空气来制取CuSO 4 溶液的,铜屑在此状态下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铜和浓H 2 SO 4 在加热条件下也能制备CuSO 4 溶液,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以上方法前者好还是后者好?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SO2、O2、SO3三种气态物质建立化学平衡后,改变条件对反应2SO2(g)+O2(g) 2SO3(g),ΔH < 0的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如图所示:

(1)加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图像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平衡________移动。
(2)升高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图像是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
(3)增大反应容器体积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图像是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
(4)增大O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图像是__________,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

已知A、B、C、D、E、F、G都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D3B中阴、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B、C均可分别与A形成10个电子分子,B、C属同一周期,两者可以形成许多种共价化合物,C、F属同一主族,B原子最外电子层的p能级上的电子处于半满状态,C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E最外层电子数比最内层多1。请用具体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E元素原子基态电子排布式
(2)用电子排布图表示F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3)F、G元素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中酸性较强的分子式为
(4)离子半径D+B3—,第一电离能BC,电负性CF
(填“<”、“>”或“=”)。
(5)A、C形成的一种绿色氧化剂X有广泛应用,X分子中A、C原子个数比1∶1,X的电子式为,试写出Cu、稀H2SO4与X反应制备硫酸铜的离子方程式
(6)写出E与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aA(g)+bB(g)cC(g)(△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Ⅰ、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问题: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
(2)B的平衡转化率α(B)、α(B)、α(B)中最大的是,其值是
(3)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是,采取的措施是
(4)比较第Ⅱ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Ⅲ阶段反应温度(T3)的高低:T2T3(填“<”、“>或“=”),判断的理由是
(5)达到第三次平衡后,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一倍,假定10min后达到新的平衡,请在下图中用曲线表示第IV阶段体系中B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注:只须画出B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一定条件下,反应室(容积恒定为2L)中有反应:A(g) +2B(g)C(g)
(1)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选填字母)。
A.反应中A与B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2
B.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2υ(A)= υ(B)
(2)该反应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K=
(3)1molA(g)与2molB(g)在催化剂作用下在反应室反应生成C(g),A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

①P1P2 , 正反应的△H0(填“<”、“>”或“=”)。
②下列措施中一定能使c(C)/c(A)增大的是(选填编号)。
A.升高温度 B.恒温恒容再充入A
C.恒温恒容再充入B D.恒温恒容再充入1 mol C
(4)100℃时将1mol A和2molB通入反应室,保持温度不变,10min末C(g) 的浓度为0.05mol/L ,则10min末B转化率= ,此时υυ
(填“<”、“>”或“=”)。

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定性比较得出结论。有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
(2)定量分析:如图乙所示,实验时均以生成40mL气体为准,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
(3)加入0.10 mol MnO2粉末于50 mL H2O2溶液中,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速率变化的趋势是,可能原因是

计算H2O2的初始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请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