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美两国研发经费支出的类型
注:①研究和发展(R&D)活动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志。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代表着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②过去10年,我国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3%。2009年我国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7%,世界领先国家一般为3%左右。
材料二:广东某企业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将其中的10%用于基础研究,其研发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46%;该企业在全球各地设立了17个研究所, 36个培训中心,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目前该企业是世界上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入选了美国知名商业杂志《Fast Company》评选的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前五强。
(1)描述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
(2)运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谈谈材料二中该公司的做法对其他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启示。
科学思维常识
有位心理学家进行一次简单心理试验,他要求被试者用6根等长小木棍摆出4个三角形,
许多受试者无法做出。其原因是受到平面的限制,没有从立体角度考虑。从立体角度就可以搭个正三角椎体,有4个三角形。
(1)上述材料主要是在试验受试者哪种思维方式?
(2)该思维方式与常规定势思维相比有何特点?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全面部署农业科技,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
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各地也将根据一号文件精神制定相关的贯彻落实细则。
(1)在我国,地方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
(2)请运用民主与集中关系的知识,说明各地应当怎样正确制定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
细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经济发展相关图表。
(1)揭示材料一显示的经济信息,并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说明我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必要性。
材料二为加快推进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务院高度重视、及时提出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调整、增设、收严、更新”的要求。在《标准》修订过程中,国家环境保护部认真组织、周密部署,邀请专家进行研讨和咨询论证,多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确保标准修订能客观反映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能满足环境管理和公众健康指引的需求。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颁发后在各地分批实施,2016年1月1日在全国普遍实施。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过程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的宗旨及其工作的基本原则的?
材料三 2012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中强调,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也是竞争力,而且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成长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发展绿色经济,不仅可以节能减排,而且能有效地扩大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重要结合点,是促进发展、转变方式的重要引擎。希望福建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工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3)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结合材料三谈谈应怎样促进福建绿色可持续发展?
材料四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网络谣言相伴而生。在各种网络谣言中,涉及环保方面的也不少,如“浙江海宁癌症村”、“杞县钴60泄漏”、“碘盐防核辐射”等。环保谣言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一些网络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而不予干预。如何防止和抵制网络环保谣言的传播,也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4)据此有人认为,大众传媒对谣言的传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防止和抵制谣言的传播应限制大众传媒的发展。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推进,以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耕地,淡水等资源性约束加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农资、农机、土地和用工等农业生产成本加速上涨。同时,部分农产品卖难买贵,价格波动大,质量安全问题濒发,给农户和消费者造成了损失。
(1)结合材料五,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如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材料二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首先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农业科技创新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机械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地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2)结合材料六,说明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的。
就业是撬动人民幸福的支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年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成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促进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和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今年一月,国务院批转了七部委联合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确定了"十二五时期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就具体实施作出了详细部署,明确了各级政府的相关责任"
(1)联系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党和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依据
材料二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预期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同期,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年均岗位缺口1300万以上,还有1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此外,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还存在着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
材料三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80万人预计100万左右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实际上,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是可以满足大学生就业的,然而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有的宁愿蜗居大城市当"蚁族"也不愿到中小城市和基层施展才华,有的只盯着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而不愿走进中小企业;有的宁愿被动等待机会降临,也不愿主动创业。
(2)结合材料三,运用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说明大学生应有的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