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辽对地处长城内外不同民族与地区,采取“一国两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双重体系。阿保机灭渤海,耶律德光据有幽云十六州,辽的统治版图扩大了。确立了南北两套官制。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制是以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设置的一种特殊制度,分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帐官和北面宫官等,其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北面朝宫通过世选制选拔官吏,皇帝四时游猎,行宫所在成为政治中心。南面官制则袭唐制以统治汉人和渤海人。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由汉人居守管理。中央统治机构中的两套官制,也贯穿在地方统治制度中。辽代的地方制度,实行的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是部族制,汉人包括渤海人则编人州县制,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摘编自尹德蓉《论辽代的“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
(1)根据材料,分析辽代采取“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的原因,指出两种体制的区别
(2)评价辽代南北双轨体制的历史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大体上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峻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的贫民;三是革新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罗斯福虽然坚信平衡预算的所谓“健全财政”,但在出现大量失业和饥寒交迫的人群时,他毅然不顾强大的政敌的反对,藐视经济规律,实行大规模的赤字开支。
材料二:(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付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是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将你所学到的新政措施,就其主要倾向,按以上三个方面归类,并说明罗斯福政府赤字庞大的原因。
(2)参照下列答法,对材料二中的关键词作出简释。(不得摘抄原文)
“不应消灭”意指: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保护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的营运”意指:
“改进和补充”意指:
(3)罗斯福新政实施时,曾有美国人说这是法西斯主义,也有人说这是“潜滋暗长的社会主义”。请结合新政措施,对上述观点加以评述。

.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表现、实质及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东华续录》光绪朝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细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今天饬令它降低价格,明天饬令它捐献。李福明不甘心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李明福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8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出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阻力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的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请回答: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2)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为什么?
(3)我国应该如何抓住这一有利的条件和机遇,迎接这一挑战?
(4)请说出我国为迎接这一挑战所作的努力。

2001年10月5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系列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当今世界除APEC外,还有哪些重大的区域性经济集团?说明区域集团化出现的原因。
(2)简要回答亚太经合组织形成的原则及重大历史作用。
(3)有人认为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结合二战以来的史实,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一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