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对人的尊重,主张重民重人,法国启蒙思想家进一步提出了人权学说。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对中外政治、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和欧洲、印度文化中的神学独断相比,中国文化显示了它的理性的一面。它没有把人的道德情感引导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莫测的境界,肯定正常情欲的合理性,强调对它的合理引导。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有两种根本自相矛盾的倾向,一方面它助长了科学的萌芽,一方面又使之受到损害。因为就前一方面来说,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就后一方面来说,儒家思想把注意力倾注于人类社会生活,而无视非人类的现象,只研究‘事’,而不研究‘物’。
材料二:《论语》是孔子对弟子讲学的语录,反映了孔子思想。《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材料三:“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活泼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次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文章选编》
材料四:如果说 18 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桂桔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学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 … 80 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 … 中国人因此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五: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修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启蒙在理论上为美国革命和法国以及欧洲和美洲的其他革命和改革做准备。《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是启蒙原则的法律化,某些立法原则在《拿破仑法典》中变为现实。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1)综合材料一、二回答为什么说儒家思想重理性?(2 分)这种理性是怎样“助长了科学的萌芽”?(4 分)为什么儒家思想又损害科学的发展?(4 分)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陈独秀说“尊重孔教”是腐朽思想?(2 分)并论证“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主张的合理性。材料四中“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是指的什么标准?(2 分)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分析为什么说这个标准找到后才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3)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启蒙运动在哪些方面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进行了重建?为什么说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是启蒙原则的法律化
阅读下列材料:
![]() |
材料一:
契丹人引马图
材料二: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议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可得出哪些与契丹人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
(2)材料二反映了辽的哪一政治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辽实行这一政治制度的原因。
(3)联系所学知识,评价辽实行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的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制度上也有所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游牧文明在当时落后于中原文明,为什么蒙古政权还能统一全国?
(2)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3)元朝统治者在统一全国后进行了哪些制度建设?
(4)你能列举几个对历史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蒙古人的名字吗?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请你以本章第一、二节教材为依托,构思一套纪念邮票,角度、主题自选,可是历史人物,也可是历史事实等。
要求:(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你所构思的这套邮票的名称。(不超过13个字)。
(2)用最简短的文字写出每枚邮票的名称,并作简要介绍。
(3)构思的邮票不得少于4枚。
(4)中心突出,主题明确。
(5)紧扣教材。
阅读下列评论隋朝大运河的几首古诗:
材料一: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二:宗元鼎《炀帝冢》:“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材料三: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材料四: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作者观点有何相似之处?你对此有何看法?
(2)材料二对开凿运河原因的认识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3)对开凿运河的评价,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一书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而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材料二: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意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三: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请回答:
(1)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学派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B.“得乎立民而为天子” |
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D.“法不阿贵” |
(2)材料一、二、三所说的“天”各指什么?
(3)材料一、二、三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4)荀子除了材料三的观点外,还有什么与“天”有关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