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更始①败,歙劝嘉归光武,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为衣之,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
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②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③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
明年,攻拔落门,隗嚣支党周宗、赵恢及天水属县皆降。初王莽世,羌虏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溪、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营堑自守,州郡不能讨。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又击破襄武贼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④,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赠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注】①更始:更始帝刘玄。 ②冘yòu豫:犹豫。③伯春,隗嚣长子恂之字。④巨卿:盖延之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以君知臧否臧否:善恶 |
B.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案:考察、核对 |
C.使刺客刺歙,未殊 殊:特殊情况 |
D.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勒:率领、指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B.歙徐杖节就车而去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C.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
D.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今君乃亡赵走燕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B.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C.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D.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歙的妹妹嫁给汉中王刘嘉后,来歙便应邀来到汉中。刘玄失败后,来歙劝服刘嘉归顺光武帝,光武帝非常高兴。 |
B.来歙受皇帝之命出使隗嚣,希望劝降隗嚣,孤立公孙述。后来隗嚣把儿子隗恂派到汉朝作为人质。 |
C.来歙在与征虏将军祭遵袭击略阳途中,因与祭遵意见不合独自率领两千人马从番须、回中径直攻到略阳,杀死隗嚣部下金梁,占领了略阳城。 |
D.在来歙征讨隗嚣的过程中,隗嚣余党周宗、赵恢和天水县都投降了,来歙后来又打败了五溪、先零等地少数民族的势力。后来蜀地人害怕了便派人刺杀来歙。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
(2)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
(3)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文言文阅读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回:“臣父清恶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来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因宾客至商相如门谢罪。 |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翻译:(6分,每题3分)
⑴食毕,复随旅进道
⑵阴资装.百余里要之
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 B.空自苦亡人之地 |
C.乃幽武置大窖中 | 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下列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拜相如为上大夫 拜:授予官职 | B.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攻下 |
C.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 | D.左右欲刃相如 刃:刀子 |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A.赵王以为贤大夫 | B.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
C.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 D.以相如功大 |
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 B.于是相如前进缶 |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 D.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
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渑池之会是秦王玩弄的又一次阴谋,名曰“为好”,实则欲侮辱赵国,甚至劫持赵王。但蔺相如事先做好准备,相会时运用策略针锋相对,使秦王的阴谋彻底落空。 |
B.渑池会前,廉颇和蔺相如都预料到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廉颇向赵王诀别时说“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表明他对赵国前途的深谋远虑。 |
C.渑池之会正面描写蔺相如在外交斗争中机智勇敢的精神,侧面描写廉颇在军事斗争中所起的重大后卫作用。 |
D.渑池会上,主要在秦王和赵王之间,展开了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对秦王展开的攻势,赵王针锋相对,使秦王不得不转攻为守,以至秦王的阴谋不仅没得逞,自己反而受辱。 |
翻译(每小题3分,共6分)
⑴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⑵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王彦章画像记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梁、晋之争数百战,其为勇将多矣;而晋人独畏彦章。自干化后,常与
晋战,屡困庄宗①于河上。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 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 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
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
备公之事。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 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②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 废。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 :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 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
之 善 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 岁久 磨 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 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 枪”。 画已百余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而予尤区区如此 者,盖其希慕之至焉耳。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 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
(节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庄宗:指唐庄宗李存勖。 ②末帝:指梁末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其为勇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彦章“智勇”的一组是
①晋人独畏彦章②屡困庄宗于河上③独公奋然自必
④不知书,其语质⑤及破南城,果三日⑥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
A.①③⑥ | B.①②⑤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国末年,奸臣赵岩执掌国事,王彦章等大臣老将因为受他人的诋毁而愤怒,产生 了懈怠之心,导致河![]() |
B.作者编撰《五代书》的时候,对王彦章的事迹感触颇深,想把他的传记写得完备一 些,可惜史料残缺,不能如愿。 |
C.作者从王彦章之孙处得到王氏家传,从中掌握了许多资料,而这些资料在旧史中没 有,作者通过这些史料对王彦章更加佩服了。 |
D.作者在铁枪寺看到王彦章磨灭的画像后,虽然让人进行了修复,但他认为,王彦章 义勇忠信的精神才是他“不泯”的根本原因。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 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7 分)
(2)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徯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孟子·梁惠王下》)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齐人伐燕,取之伐:攻打 |
B.系累其子弟系累:捆缚,拘禁 |
C.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 |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违背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燕虐其民,![]() |
B.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
C.①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①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②赢粮而景从 |
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④⑤⑥ | D.③④⑥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