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
[注]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③消: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通从弟轶,亦素好事 从:堂房(亲属)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约定时日
C.乃系守于狱系:联系
D.以病上书乞身 乞身:请求辞官回家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2)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示季子懋修书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勒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选自《张文忠公全集》)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己而自足矜:夸耀
B.所以贻于后人者则:家规
C.平生志励行苦:为……所苦
D.又意汝必再败之耻惩:惩戒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谓楚而北行欲人无惑也难矣
B.才可为而不为度我至军中,公
C.吾家诗书发迹日削月割,趋于亡
D.天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季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与儿子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有关。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就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今 汝 之 才 未 能 胜 余 乃 不 俯 寻 吾 之 所 得 而 蹈 吾 之 所 失岂 不 谬 哉!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交泰,字协德。平岚乡人。少读书强记,屡试不售,由例贡生就铨,拣发广西,补苍梧县知县。丁内艰,起复,知安徽望江、阜阳县。迁亳州、六安州知州,擢嘉兴府知府,授浙江督粮道。
交泰性英毅,善听断,能以片词析疑狱,当其平反,虽大吏盛气临之不能夺。南陵知县陈科联者,潮州人也。以赃钱六十千被论。时交泰署怀宁县,抚军雅闻其能,檄审之。得其胥役及家人作奸情弊,陈坐失察。以稿入复,抚军声色俱厉责曰:“而为同乡徇邪?”且掷其稿于地。交泰俯拾其稿,徐对曰:“按牍载,勒赈者五人。今五人欠缴谷六百余石,陈令果贪,岂索钱六十千而止。况陈令首捐米二百石,纵贪六十千之钱,何不少捐三十石之米,而作此周折乎?且察其事,与官无涉,何用徇为?大人原籍浙江,今隶属下者不下十余员,平居未尝异视,今乃以徇同乡罪审者何也?”抚军默然。旅见者六人,莫不咋舌,而交泰进退如度。明日案定,从交泰议。
知亳州时,滁州有高永威者,与其党八人横劫。旋获二人于定远县,据词,当五人论斩,二人遣配,一人枷杖发落而已。有司锻练周内之,以论斩七人题达。寻获四人,其词与前二人如出一口。抚军檄交泰至鞫①之,执五人论斩之议,提刑怒,欲中以罪。交泰抗言曰:“狱贵得情耳,以二命易一官,亦无所恨?”长揖而出。后抚军廉其实,以交泰为然,提刑亦悔谢。
当是时,交泰治声闻于江南北。
初,谒阳春谢仲玩,谢故湖南循吏,语之曰:“谳狱而用刑,何以得情?惟平心静气以情动之以理折之彼即倔强狡猾第徐与之言言多必有破败从其破败追求之则其情露矣。既毕言其情,令少休,且饮食之,复问。越日,又问。如此,则为真情无疑。君其慎之。”交泰用其言,故历官州县二十年,而招解罪人,未尝翻一词云。
(选自《香山县志》,有删节)
【注】①鞫:审理,审问。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读书强记,屡试不售:得中
B.虽大吏盛气临之不能夺:改变
C.以赃钱六十千被论:议论
D.抚军闻其能,檄审之雅:平时

下列各句划线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能片词析疑狱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作此周折乎  耳得之为声
C.今以徇同乡罪审者何也   今其志反不能及
D.旋获二人定远县   以其无礼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交泰最初以“例贡生”的身份接受选拔,被选中调往广西,担任了苍梧县知县,后来遇到母亲去世,服满丧期之后才复出做官。
B.郑交泰担任怀宁县知县的时候,曾经审理过陈科联的案件,并为之洗脱了所有的罪名,因而导致抚军的极度不满,指责他徇私舞弊。
C.郑交泰在审理高永威案件时,坚持五个人处以死刑的意见,使提刑非常愤怒,想用罪名中伤他。
D.郑交泰曾经谒见过阳春县的谢仲玩,他接受了劝告,在审理诉讼时平心静气,用感情、道理去打动和说服罪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惟平心静气以情动之以理折之彼即倔强狡猾第徐与之言言多必有破败从其破败追求之则其情露矣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稿入复,抚军声色俱厉责曰:“而为同乡徇邪?”
(2)后抚军廉其实,以交泰为然,提刑亦悔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教人者,固以无有不教,为与善之公,而抑以有所不教,以待人之悟。故有所启焉,以开示其所未知,必待其有求通之志,而诚不能及之,自怀愤憾以不宁,乃一示以方,而欣然请事也。
(王夫之《四书训义》)
孔子和王夫之都倡导的教育原则。教师“不启”“不发”的目的是(此空请从第二段文字中摘录词语回答)。
综合这两段文字,说说上述教育原则的实施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请择取其中一点谈谈自己的感想。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共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元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未几,贾庆余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右丞相兼枢密使即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北邀国者相见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D.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周公之逮所由使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士萃左丞相府且立石其墓之门
B.而不在使者目独五人曒曒
C.归求救国之策死湮没不足道者
D.资政殿学士行敛赀财送其行

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上述两文均以“大事件”为背景展开叙述,《指南录后序》叙事具体,脉胳清楚,为抒情充分张本;《五人墓碑记》叙事只抓重点,叙中带议,涉笔成理,使人深思。
B.文天祥出使之时,正是南宋朝廷危急之际,可说得上是临危授命,义无反顾,展现了一代“忠臣”的坚贞气节;而他“欲一觇北”,却又显示出对形势估计的严重不足。
C.《五人墓碑记》开篇点题,一开始就突显了全文的中心议题——“义”,课文最后更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评价,高度肯定了五位义士牺牲的价值。
D.《五人墓碑记》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五人”进行比较,引出了正义与邪恶两方的较量,启示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翻译划线句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阅读下面语段,给划线部分断句。
20.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