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选取样方时,要做到____________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和_____;如果要调查动物种群的密度一般采用__________,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2所示,在种群密度为_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_____点,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3)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一种群数量变化图。据此分析,在第1-5年间,种群增长模型呈____型;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年,第20-30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与小白鼠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问题:
(1)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 ,维持该必要条件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调节网络。___ _____是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2)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有神经联系和血液联系,切断其神经联系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减少,说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方式是 调节。
(3)已知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能促进子宫发育。研究人员为探究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用一批幼鼠做了如下实验:
组别 |
手术/处理方法 |
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卵巢平均重量(mg) |
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卵巢平均重量(mg) |
1 |
不作处理 |
68 |
216 |
2 |
A |
36 |
93 |
3 |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雌性激素 |
37 |
219 |
4 |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促性腺激素 |
66 |
218 |
请回答:
①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两项)
②分组时应将健康、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大小相近的 幼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
③表中A处的处理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第3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 。
(12分,每空2分).科学研究表明: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在相同的位置上可能发生部分交换。某同学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究。收集的资料如下:
Ⅰ.将细胞置于含有某种BrdU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能不断增殖。当DNA复制时,BrdU可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到DNA子链中。
Ⅱ.由于BrdU掺入的情况不同,经特殊染色后,着色的深浅也不同。在染色单体中,若DNA的一条单链掺有BrdU,则染色后着色深;若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则使DNA双螺旋程度降低,染色后着色浅。
Ⅲ.将处于不同细胞周期中的中期的细胞进行常规制片,经特殊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着色情况。
根据资料该同学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实验:
①配制培养基:在普通细胞培养基中添加BrdU。
②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制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观察: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细胞周期中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色情况。
(2)实验分析:
①下列哪项不是本实验所运用的原理________。
A.DNA的半保留复制 | B.植物的组织培养 |
C.染色体被染色剂着色 | D.细胞分化 |
②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第二个细胞周期中期的染色体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要观察姐妹染色单体是否发生交换,最好选择第二个细胞周期中期的细胞,请描述可能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部分交换,通常对生物的遗传是否有影响?请简述理由。 。
(每空1分,共10分)下图是绿色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表示的过程为_________,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的_________。
(2)图中B表示的过程为_________,此过程发生场所是叶绿体的________。
(3)图中C表示的过程为_________,这里产生的水是在_________上形成的。
(4)当光照强度为零时,植物细胞中可以产生ATP的结构是___________。
(5)温室大棚作物如果遇到阴雨天,为避免减产,大棚的温度应该适当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给密闭装置培养的植物浇灌H2O18的水,将在_____中找到O18。
A.水蒸气、氧气 | B.有机物 | C.二氧化碳 | D.以上均有 |
(14分)阅读下面这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数量不到0.01mg,但雄蛾却仍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二:卡尔逊(Karison)和林茨(Liischer)于1959年倡议采用性外激素(Pheromone)这一术语。它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一种挥发性的物质,可以对同种昆虫的其他个体发出化学信号而影响它们的行为。故称为信息素。根据其化学结构,目前已人工合成20多种性外激素,在防治害虫上,效果显著。如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染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国外应用“迷向法”防治森林大害虫舞毒蛾是比较成功的。我国最近进行了“迷向法”防治棉红铃虫试验,处理区的监测诱捕器的诱蛾量上升99%以上,交配率和铃害均下降20%左右。
(1)材料一说明使雄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____信息,而不是____________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一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蛾的反应这说明引诱剂具有______性和_______性。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____________,从而使害虫种群的____________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已知具有B基因的狗,皮毛可以呈黑色;具有bb基因的狗,皮毛可以呈褐色。另有I(i)基因与狗的毛色形成有关。甲图表示狗毛色的遗传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B与 b基因的本质区别是 。狗的毛色遗传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对应关系是 。
(2)乙图为F1白毛狗的某组织切片显微图像,该图像来自于雌狗,依据是 。正常情况下,细胞 ③ 正常分裂结束后能产生____种基因型的细胞。
(3)细胞①与细胞②、③相比较,除细胞大小外,最明显的区别是
(4)F2中,黑毛狗的基因型是 ;白毛狗的b基因频率是 。如果让F2中褐毛狗与F1交配,理论上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