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3年,俄罗斯正式将克里米亚半岛纳入版图。此后,对俄罗斯民族来说,在这一地区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4年,为争夺对土耳其的控制权,俄国对英、法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政府的腐败和军事上的落后使俄军毫无胜利的希望。俄军的战舰是帆船,而联军的战舰则是先进的汽船;俄国南方没有铁路,靠牛车马车运输,而联军则用铁路运输军用物资。1855年,俄国战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国内矛盾进一步加剧,农民起义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1:俄罗斯 2:乌克兰)
材料三 2014年3月17日,克里米亚公投统计结果表明,96.6%选民赞成加入俄罗斯。21日,普京签署经联邦议会批准的克里米亚入俄条约。27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有关乌克兰问题决议,确认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全民公投无效。
(1)材料一中,英法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军事上的优势地位与什么因素紧密相关?战败后,为摆脱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图1是在克里米亚半岛南端某一旅游胜地召开的会议,请写出会议名称并说出这一会议对战后哪一国际组织的建立产生了影响。
(3)材料二图2,原苏联为了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实行了哪两个方针?
(4)读材料三,请你从中国一贯的外交立场出发,谈谈对克里米亚公投重回俄罗斯这一事件的看法。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观察下面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与图一人物有关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这反映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图二反映了明朝时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指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3)依据图三漫画,指出清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近年来,一小撮分裂分子在新疆和西藏等地制造了多起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以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让我们用史实来粉碎他们的痴心妄想吧
(1)新疆在哪个朝代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清朝在乾隆年间平定了新疆哪一叛乱?之后设置的的管辖新疆的机构是什么?
(3)列举出唐朝时期汉藏密切往来的两例史实。
(4)西藏在哪个朝代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清朝前期设置哪一机构管辖西藏?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选举志》
材料二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三 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弊端。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材料一、二体现了统治者怎样的意图?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中国选择了陆地”?这些选择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2)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
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什么制度?
探究二 经济篇
(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古代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推动经济发展。
探究三 文化篇,如图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4)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朝或元朝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 感悟篇
(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二“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__________,它出现在宋代的是什么地区?
(2)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最直接地反映了宋代的()(从三个选项中选一个,2分)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繁荣 C.商业繁荣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现象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