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是 故 明 君 制 民 之 产 必 使 仰 足 以 事 父 母 俯 足 以 畜 妻 子 乐 岁 终身 饱 凶 年 免 于 死 亡 然 后 驱 而 之 善 故 民 之 从 之 也 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 |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 |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 |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 |
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围苏茂于广乐②寡人之于国也 |
B.①大敌在前而公伤卧②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
C.①须其力废,乃可击也②吾其还也 |
D.①汉乃召诸将厉之曰②太子恐惧,乃请荆卿曰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⑤汉乘利进逼成都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 B.①②⑥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世居京口。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高祖曰:“吾亦识之。”即驰信召焉。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穆之直视不言者久之。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高祖。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受署。
穆之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小复留意。”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加建威将军,置佐吏,配给实力。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高祖还,长民伏诛。
穆 之 内 总 朝 政 外 供 军 旅 决 断 如 流 事 无 拥 滞 宾 客 辐 辏 求 诉 百 端 内 外 咨 禀 盈 阶 满 室目 览 辞 讼 手 答 笺 书 耳 行 听 受 口 并 酬 应 不 相 参 涉 皆 悉 赡举。又数客昵宾,言谈赏笑,引日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穆之既好宾客,未尝独餐,每至食时,客止十人以还者,帐下依常下食,以此为常。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瞻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十三年,疾笃;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高祖在长安,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
(选自《宋书》)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屈:委屈 |
B.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属:恰逢 |
C.长民果有异谋异谋:阴谋 |
D.穆之常居幕中画策画策:谋划决策 |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谓谁堪其选 / 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 |
B.刘毅等疾穆之见亲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C.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 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 |
D.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 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 |
最能体现刘穆之“内端谋猷”的一组是
①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②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③一毫不以负公
④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
⑤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⑥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①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攻下京城后,高祖急需一名府主簿来帮他,刘穆之听到后毛遂自荐,他极高的才华得到了高祖赏识,并立刻展开工作。 |
B.高祖限于天资,虽努力苦练书法,无奈效果不佳,刘穆之建议把字尽可能写得大些,这样可以掩盖某些缺陷,高祖接受了这一建议。 |
C.从诸葛长民意图谋反一事来看,高祖对刘穆之的才华是了然于胸的。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证实了高祖的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 |
D.刘穆之才华过人,学识造诣很深,但性格豪奢,动不动就喜欢大摆筵席,他自己也说,除了这一缺点外,他就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对不住高祖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罢弈文
清•俞长城
二客弈于庭,息机子从旁观焉。其始也局既布,二客悠然,喜怒不形。未几,争数子,皆瞪目凝视,惟恐失,若强敌在前,誓不返顾也。已而,胜负分,胜者喜,败者怒。如是者再三,局乃竟。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明日闲暇,客复来,局布若畴昔。息机子乃谓客日:“畴昔之局,其始也,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曰:“然。”“至于今,岂非胜负已过而喜怒俱忘者也?”曰:“然。”“当其争也,有不嫉之如仇雠者欤?”曰:“然。”“当其不争也,有不相让而不自矜者耶?”曰:“然。”“夫弈,小数也。其胜何益?其败何损?何为始而患?何为终而忘?何为始而争?何为终而让?子能识其所以然乎?”曰:“不知也。”
“呜呼!吾告予以故:夫天地,弈局也;万物,弈子也。在事前则患,在事后则忘;在事中则争,在事外则让。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则患心泯;人以事外之见处事中,则争心熄。庶人弈于财,士大夫弈于富贵,帝王弈于天下,皆弈也。今子不以数子视天下,而以天下视数子,扰扰者将安所底①乎?语云:‘工画者寿,工棋者誊。画者生机,棋者杀机。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
二客闻之,貛然②深省,视局若虚,视子若弃,于是遂罢弈。
注:①底(zhǐ)至,到达。②貛(jué)然:猛然。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者再三,局乃竟竟:终了 |
B.有不嫉之如雠者欤嫉:嫉妒 |
C.夫弈,小数也数:技艺 |
D.工画者寿,工棋者天天:短命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博弈情形和罢弈理由的一组是()
A①若强敌在前,誓不返顾也 B①胜者喜,胜者怒
②夫天地,弈局也;万物,弈子也②其胜何益?其败何损
C①争数子,皆瞪目凝视 D①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②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②画者生机,棋者杀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息机子旁观二人下棋,看到他们彼此仇视,互相瞪眼动怒,感到很不理解。 |
B.息机子循循善诱,耐心询问二人下棋时的心态,引导二人倾吐内心的想法。 |
C.息机子拿二人下棋时的争夺与平民、士大夫、帝王类比,告诫二人要远离杀机保全生命。 |
D.作者假托息机子的名义,多方劝导,促使二人调整心态,止息机巧之心,从此与棋绝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5-28题
今观我孔子之学说,其审美学上之理论,虽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论语》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在古昔,则胄子①之教,典于后夔②;大学之事,董于乐正。然则以音乐为教育之一科,不自孔子始矣。荀子说其效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故乐行而志清,札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此之谓也。故子在齐闻《韶》,则“三月不知肉味”。而《韶》乐之作,虽挈壶之童子,其视精,其形端。音乐之感人,其效有如此者。
且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点之言曰:“莫春者,春眼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由此观之,则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者可知矣。
注:①胄子:古代指继位的长子。②后夔:传说是舜时的乐官。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其教人也(然而)/无若宋人然(……的样子) |
B.兴于诗(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比) |
C.然则以音乐为教育之一科(用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且) |
D.浴乎沂,风乎舞雩(在)/知不可乎骤得(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
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可译为“从切近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
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和荀子的言论,主要是从____和____两个方面来阐述“诗”、“乐”的教化作用。
作者认为孔子在教育中十分重视“美育”,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中的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4题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①。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②,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兒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豫贾:事先定价。这句话的意思是市场上买卖公平。②尺籍:即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史记》中的“列传”主要记载的是________。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纵其父而还自系焉()(2)子其治事矣()(3)不私其父()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 | B.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D.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 B.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2)废法纵罪,非忠也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循吏”的主要特征。
节选的文字在塑造人物时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