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是 故 明 君 制 民 之 产 必 使 仰 足 以 事 父 母 俯 足 以 畜 妻 子 乐 岁 终身 饱 凶 年 免 于 死 亡 然 后 驱 而 之 善 故 民 之 从 之 也 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容春堂记
明·归有光
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得移官,即拂衣以归。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园有堂,启北,则马鞍山如在檐际。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天下之乐,无以于此矣。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曾点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
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渊明可以语此矣。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庚戌岁,同试南宫。兵溪就官广平,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监郡者不合,得移官例:照例
B.启北,则马鞍山如在檐际牖:窗户
C.天下之乐,无以于此矣易:改变
D.三载,已倦游甫:刚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监郡者不合苏子曰:客亦知夫水月乎
B.去县治二里若属皆且为
C.皆舍目前之近今其智反不能及
D.非独两家世契夫夷近,则游者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容春堂坐落于吴淞江畔的小虞浦。堂外有园,园外清水绿畴,风景如画;园中间植有四季花木,春意自来,故名此堂为“容春堂”。
B.在第二段中,作者引了孔夫子与门徒赏春言志的故事。别人都在春光美景中说想当官的志向,惟独曾点说志在享受这一派春光。
C.第三段引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语句,作者说“渊明可以语此矣”,因为他认为陶渊明是一个离开官场、享受春光的人。
D.第四段简述“我”和兵溪先生两家为世交,上一代就情意相投,而且“我”和兵溪先生相知很深,因此写下《容春堂记》。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
(2)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
(3)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今此事业,谔之力。”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遂成风俗,乃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务?”上览而嘉之。
谔又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参厕‚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注释:①引预:引荐。②参厕:参与;置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解文         属:写作
B.流宕忘          反:返回
C.何能务          赞:赞扬
D.自非怀经抱质        自非:如果不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此事业,谔之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B.朝闻死围之不继,吾还也
C.谔又时文体尚轻薄樊哙侧其盾
D.子孙辄嫁卖 夫子欲,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谔在隋文帝登基前已看出他有帝皇的志向,而文帝做丞相时也很看重李谔,他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B.文帝即位后,李谔多次上书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文帝或“纳之”或“览而嘉之” 都能从谏如流。
C.李谔认为文风不正起自曹魏三祖,他们撰写文章崇尚文词优美华丽,下面纷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江东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点。
D.隋文帝为了端正文风,诏令天下公私文书都要写得符合实际情况,并处分了一位因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引起在朝官员极大的震动。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
(2)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①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②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高牙大纛:指旗杆上装饰象牙的大将牙旗,亦代指高位者的仪仗。②桓圭衮冕:桓圭,公爵所执的玉制礼器。衮冕,帝王及诸侯大夫的礼服和礼帽。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庸人孺子皆得而侮之易:轻率
B.世有德,为时名卿令:美好
C.已高科、登显仕擢:选拔
D.之金石,播之声诗勒:雕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富贵归故乡/惟德被生民功施社稷
B.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乃作昼锦之堂后圃
C.耀后世而垂无穷/尝武康之节来治于相
D.于此见公视富贵为何如/可谓社稷臣矣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2) 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3)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作者认为魏国公并非“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原因是什么?用自己话简要概括

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①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②此不知人之祸也
B.①岂管仲之谓乎②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C.①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②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D.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②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