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盐课大亏课:赋税。 |
B.司火之起伏司:观察。 |
C.盐之委积以时收之委:聚积。 |
D.讫事赴阙讫:完毕。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叶衡有治理才干的一组是( )
①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 ③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 ④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 ⑤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 ⑥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
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
D.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臣愿得谒之![]() |
B.今行而无信信:凭信之物。 |
C.秦王购之金千斤购:重金征求。 |
D.秦![]()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走投无路,处境困窘。 |
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迫害。 |
C.仰天太息流涕涕:眼泪。 |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
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何厌之有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B.秦伯说,与郑人盟 |
C.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 D.失其所与,不知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②敢以烦执事③以乱易整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军队②对对方的敬称③替代④替 |
B.①驻军②执掌事务③交换④被 |
C.①驻军②对对方的敬称③替代④给予 |
D.①军队②管理事务③交换④是 |
下面列举了烛之武的一些话语,这些话语中对秦国有利的一句是
A.亡郑以陪邻 |
B.越国以鄙远 |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指秦国,“贰于楚”是说郑对晋怀有二心,同楚亲近。 |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邻”的意思是:增加邻国的土地。 |
C.君之所知也 “所知”的内容是“晋军早晨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墙将焦、瑕两地划给秦国了”。 |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唯君图之”意思是:希望秦君考虑损晋利秦这件事。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颜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也……延之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
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有宋公之授,府遣一使庆殊命。道中作诗二首,文辞藻丽,为谢晦、傅亮所赏。宋国建,奉常郑鲜之举为博士,仍迁世子舍人。高祖受命,补太子舍人。雁门人周续之隐居庐山,儒学著称,永初中,征诣京师,开馆以居之。高祖亲幸,朝彦①毕至,延之官列犹卑,引升上席,上使问续之三义,续之雅仗辞辩,延之每折以简要。既连挫续之,上又使还自敷释,言约理畅,莫不称善。徙尚书仪曹郎,太子中书舍人。
时尚书令傅亮自以文义之美,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亮甚疾焉。庐陵王义真颇好辞义,待接甚厚,徐羡之等疑延之为同异,意甚不悦。少帝即位以为正员郎兼中书寻徙员外常侍出为始安太守领军谢晦谓延之曰昔荀勖忌阮咸斥为始平郡今卿又为始安可谓二始。黄门郎殷景仁亦谓之曰:“所谓俗恶俊异,世疵文雅。” ……
世祖登阼②,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子竣既贵重,权倾一朝,凡所资供,延之一无所受,器服不改,宅宇如旧。尝乘羸牛笨车,逢竣卤簿③,即屏往道侧。又好骑马,遨游里巷,遇知旧辄据鞍索酒,得酒必颓然自得。常语竣曰“平生不喜见要人,今不幸见汝。”竣起宅,谓曰:“善为之,无令后人笑汝拙也。”表解师职,加给亲信三十人。
孝建三年,卒,时年七十三。追赠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如故。谥曰宪子。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自潘岳、陆机之后,文人莫及也,江左称颜、谢焉。所著并传于世。(节选自《宋书选译·颜延之传》)
【注】①彦:英才。②登阼:皇帝登基。③卤簿:古代官员出行的仪仗。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亲幸幸:皇帝驾临某地 |
B.引升上席引:被引领 |
C.奉常郑鲜之举为博士举:举荐 |
D.寻徙员外常侍寻:寻找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不幸见汝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B.言约理畅,莫不称善素善留侯张良 |
C.俱以词彩齐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D.以为金紫光禄大夫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颜延之文才卓著的一组是( )
①延之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
②道中作诗二首,文辞藻丽,为谢晦、傅亮所赏
③续之雅仗辞辩,延之每折以简要
④言约理畅,莫不称善
⑤谓曰:“善为之,无令后人笑汝拙也。”
⑥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
A.②④⑥ | B.①③⑤ | C.①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延之从小丧父,家庭贫寒,但他不为困境所限,勤奋读书,写出的文章在当时无人可比。 |
B.宋武帝曾亲临学馆,把颜延之升坐上席,让他与周续之谈论三义,颜延之依仗能言善辩,说了许多道理。 |
C.颜延之恃才自负,得罪了人,后来还是被排挤出京,调任始安郡太守。 |
D.在儿子官位贵重、权势显赫之时,颜延之仍不改当年的器用服饰、居室屋宇,并表示不喜欢见达官贵人。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
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①,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②,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
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
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③将何望哉!
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有删节)
【注】①鼓:城邑名。②啬夫:秦汉时的乡官,这里指掌管鼓城的官员。③永锡祚胤:锡,赐福;祚,读zuò,赐福、保佑;胤,读yìn,子孙后代。祚胤:福运及于后代子孙。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无疲士大夫疲:疲惫 |
B.此极非其善者极:极端,过分 |
C.厉之以义厉:通“励”,勉励 |
D.审罚而明赏审:清楚地 |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 | B.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 而君幸于赵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然后善善而恶恶 | D.必怀之以德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作《师说》以贻之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
B.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
C.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
D.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魏征给唐太宗的谏言,他认为君臣之间惟有诚信,才能君尽其礼,臣尽其忠。 | |
B.小人有功也应赏,但赏小人则会助长奸佞之风,这是穆伯不采纳馈间伦的建议的原因。 | |
C.管仲![]() ![]() |
D.穆伯认为,一个大国之君对待臣下只有讲求德信义礼,才能让“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君子更能尽忠。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
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
译文:
(2)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
译文:
(3)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指左公处![]() |
B.及左公下厂狱及:等到 |
C.或劝以少休少:稍微 |
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造:建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①则席地倚墙而坐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
C.①乃奋臂以指拨眦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D.①皆铁石所铸造也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
下面各组内容,都能直接表现左光斗“刚毅爱才”的是
①即解貂覆生,为掩户②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③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④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⑤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⑥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来源,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圆活自如。 |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2)翻译下面语句
①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②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