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示季子懋修书
明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志励行,所以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选自《张文忠公全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己而自足矜:夸耀
B.艺本不佳,于人何尤:埋怨
C.平生志励行苦:为……所苦
D.所以则于后人者贻:遗留

对于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
B.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
C.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
D.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季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与儿子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有关。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就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因此及时劝勉使之能成大器。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2)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越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史记·南越列传》)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番禺负山险负:依仗
B.称制,与中国侔侔:相等
C.以其党为假守假:假装
D.击灭南越而并王之王:统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为无道,天下苦之凌万顷之茫然
B.败数县而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击灭南越而并王之吾从而师之
D.佗因此以兵威边洎牧以馋诛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B.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C.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请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六国论》)
(2)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越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史记·南越列传》)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番禺负山险负:依仗
B.称制,与中国侔侔:相等
C.以其党为假守假:假装
D.击灭南越而并王之王:统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为无道,天下苦之凌万顷之茫然
B.败数县而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击灭南越而并王之吾从而师之
D.佗因此以兵威边洎牧以馋诛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B.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C.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请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高 帝 立 我 通 使 物 今 高 后 听 谗 臣 别 异 蛮 夷 隔 绝 器 物 此 必 长沙 王 计 也欲 倚 中 国 ,击 灭 南 越 而 并 王 之,自 为 功 也。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六国论》)
(2)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方 山 子 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而耸,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③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使酒:酗酒任性。 ④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强自克制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见其所著帽,方而耸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晚乃遁于光、黄间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呼余宿其家苟余情其信芳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何夔字叔龙,陈郡阳夏人也。夔幼丧父,与母兄居,以孝友称。袁术至寿春辟之夔不应,然遂为术所留。久之,术与桥蕤俱攻围蕲阳,蕲阳为太祖①固守。术以夔彼郡人,欲胁令说蕲阳。遂遁匿灊山②。
建安二年,夔将还乡里,度术必急追,乃间行得免,明年到本郡。顷之,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时有传袁术军乱者,太祖问夔曰:“君以为信不?”夔对曰:“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夫失道之主,亲戚叛之,而况于左右乎!以夔观之,其乱必矣。”迁长广太守。长广县人管承,徒众三千余家,为寇害。夔曰:“承等非生而乐乱也。今兵迫之急,彼恐夷灭,必并力战。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乃遣郡丞黄珍往,为陈成败,承等皆请服。牟平贼从钱,众亦数千,夔率郡兵与张辽共讨定之。东牟人王营,众三千余家,胁昌阳县为乱。夔遣吏王钦等,授以计略,使离散之。
是时太祖始制新科下州郡。夔以郡初立近以师旅之后不可卒绳以法,乃上言曰:“所领六县,疆域初定,加以饥馑,若一切齐以科禁,恐或有不从教者。有不从教者不得不诛,则非观民设教随时之意也。愚以为此郡宜依远域新邦之典,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太祖从其言。
入为丞相东曹掾。夔言于太祖曰:“夔闻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庸制禄,则民兴功。以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间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显忠直之赏,明公实之报,则贤不肖之分,居然别矣。在朝之臣,时受教与曹并选者,各任其责。上以观朝臣之节,下以塞争竞之源,如是则天下幸甚。”太祖称善。魏国既建,拜尚书仆射。文帝践阼,封成阳亭侯,邑三百户。疾病屡乞逊位文帝挽再三。薨,谥曰靖侯。子曾嗣,咸熙中为司徒。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二》,有删改)
注:①太祖:即魏太祖曹操。②灊山:灊,音qián。灊山,古地名,在今安徽霍山东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胁令说蕲阳游说
B.乃间行得免赶时间
C.不可卒绳以法通“猝”,仓猝
D.若一切齐以科禁同等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以夔彼郡人蕲阳为太祖固守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乃间行得免其民间小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下列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术至/寿春辟之夔/不应
B.夔以郡初立/近以师旅之后不可/卒绳以法
C.以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间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
D.疾病/屡乞逊位/文帝挽再三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夔为人很有气节,他曾拒绝袁术的征召,后来袁术又企图利用他攻克蕲阳,他就趁机逃到了灊山。
B.何夔治理郡县很有办法,可谓足智多谋,有时以柔克刚,有时武装攻克,有时使用离间计,各个击破。
C.何夔曾提出“上以观朝臣之节,下以塞争竞之源”,上思国家法律,下忧百姓实际,可见其治郡很有全局观。
D.何夔分析问题能从实际出发,太祖多次采纳他的建议。文帝继位后,对他很敬重。他死后,爵位由儿子何曾继承。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
译文:
(2)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
译文:
(3)显忠直之赏,明公实之报,则贤不肖之分,居然别矣。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选自《元史 · 董文炳传》)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直:通“值”,价钱
B.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籍:借助
C.文炳曰:“后当德我。”德:感激
D.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中:诬蔑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县以民蚕麦偿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B.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D.民亦有不乐为者南冥者,天池也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是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②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
③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④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⑤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⑥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
B.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C.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D.有人向州府说董文炳的坏话,州府中也有人想陷害他,加上他不想剥夺老百姓来给自己谋私利,于是最终他干脆弃官而去。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
⑵.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
⑶.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