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各起怎样的作用?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新课标主要运用了文明史观之史学范式,上述两则材料又运用何种不同的史学范式?试指出来。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8分)
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回答下列问题:
(1) 请写出孙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
(2)为了巩固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颁布了《临时约法》。指出《临时约法》的重要历史意义。
(3)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重大意义?
(4) “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图1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形式最早是通
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图2体现了哪些重要原则?
(2)目前世界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则,但为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导致专
制,又采取了一些分权的措施。以图示1、2这两个国家的政体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
明他们分别是如何贯彻中央集权原则,又避免了专制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
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
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3)材料三中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什么时候废除了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
的主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 1952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份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份 |
1978年 |
1992年 |
公有制经济 |
全民所有制经济 |
80.8% |
51.4% |
集体所有制经济 |
19.2% |
35.0% |
|
私有经济 |
城乡个体经济 |
0 |
7.8% |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 |
0 |
5.8% |
材料三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四 (邓小平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1984年《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开始,改革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作为沿海最早开放省份的广东,有哪两个城市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4)改革开放是哪次会议做出的重要决定?你怎样认识这次会议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洋这个大陆之间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人们的世界地理知识愈加丰富,对各个大陆和海洋增加了了解;横跨大洋的贸易往来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人类历史。”
——刘宗绪
材料二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材料三
“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 …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
材料四
15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又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
———清华大学侯若石《机遇还是陷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英国“市场总是在扩大”的原因。( 2分)
(3)材料三中“大工业”包括了两次工业革命,请分别列举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方面的成就。( 4分)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工业”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4分)
(4)怎样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