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小报产生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它是当时民众对与封建官报有较大差异的民间报纸的习惯称谓。南宋《海陵集》中《论禁小报》记载:“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小报的内容,“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南宋的小报“记者”,实际上是“情报贩子”,他们都有公职,一般都是中央各官署的下级官员,大吏的差官和新贵的家人,也有进奏院的官吏,由于他们信息来源不同,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分别探听宫廷、中央机关和各级官署的内部消息。他们为小报提供情报,完全是为了谋利。但由于政局动荡,一般下级官吏和民众很需要这方面的消息,使小报十分走红,甚至奔走相告,“以先得者为功”。因此,朝廷严禁小报的命令,往往只是一纸空文。
——摘编自:百度文库《宋代小报》
材料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外国火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九十年代维新遥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的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
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逐渐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市场的局面。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展开,国人办报活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自1901年至191年,官绅士民积极创办各类报刊,新办报刊数量与年俱增。据不完整的统计,1901年为34种,1902年为46种,1903年为53种,1904年为71种,1905年为8 5种,1906年为113种,1907年为110种,1908年为118种,1909年为116种,1910年为136种,1911年为209种。办报点也已遍布全国,计有上海、北京、天津乃至伊犁、西藏等国内60多个城市或地区。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民办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的主体,旨在变法图强、注重政论文章的政治性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黄瑚《中国近代新闻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报的特点。(1O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报刊业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5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图2
图1是“战国兼并形势图”;图2 是“秦朝疆域图”。根据以上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两个时期?
(2)这两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
(3)概括这两幅图(两个时期)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图2
图1是“战国兼并形势图”;图2 是“秦朝疆域图”。
(1)对比春秋大国争霸,从图1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
A.“尊王攘夷”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D.秦修万里长城
(2)对比图1,从图2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A.“尊王攘夷”B.三家分晋
C.实行分封制D.实行郡县制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
请完成:
(1)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周王室因为哪些做法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3)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


展览一 中外名画鉴赏

(注:图一为封建社会阎立本——步辇图)
(1)以上两幅作品都属于人物画,但反映的思想本质并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展览二中外文学荟萃

(2)展览二中展示的是中西方的两部名著,分别被称为两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按文学作品的风格归类,它们属于哪一类?
(3)文学作品往往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两部作品的思想价值?
展览三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展览三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下图




图1 1853年“黑船事件”:佩里舰队叩关图2 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材料四日本明治维新时……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五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1、图2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 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3)据材料三、四、五归纳中日两中改革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改革结果谈谈你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