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舆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 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
(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几经变化,不但影响着国家的命运,也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所反映的形势是如何形成的?指出此时国际关系格局的突出特点。
(2)判断图二反映的历史时期。与图一相比,图二所处历史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
(3)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
![]() |
![]() |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吴玉章 |
![]() |
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 |
![]() |
![]() |
获得政府奖励的实业家张謇中华民国成立前后人们之间的称呼
(1)根据材料简要指出辛亥革命的成果。
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2)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请结合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各阶层的表现加以说明。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赢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3)请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图1与图2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政治制度的建设,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以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摘自《曾国藩家书》
材料二民国学者郭斌和教授认为:“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摘自《曾文正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的主要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郭斌和与革命党人评价曾国藩的角度。我们应依据何种标准评价曾国藩。并指出影响评价人物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材料二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一战爆发前期西方民众和国家对战争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老秀斯对战争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思想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材料一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一一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材料二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