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进山东
贾平凹
①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②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③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觅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赫然大势。一个文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余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尊诗圣的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树立的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④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⑤我在泰山上觅寻我的祖先遏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地没有找到这个景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我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⑥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是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⑦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远,他们可以采泰山石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当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简要赏析文章第①段中对“胡琴声”描写的妙处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第⑤段中说“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带回泰山石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构了一个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同时也使武侠小说本身跳出了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地提升了这一小说品种在整个文学园地中的地位。
与其他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家相比,金庸有着更为清醒、自觉的历史创作意识。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构筑了一个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巨大历史时空。在这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中,侠客们的笑傲江湖、行侠仗义与历史人物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彼此纵横交错,虚实相生,共同演绎出一个迷人的艺术世界,历史文本与武侠小说得到有机统一。
金庸总是别出心裁的择取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之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这样,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而且形成了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关系。综观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的历史题材,我们发现其来源渠道大约有以下三种形式:某些尚有争议的正史;富有传奇色彩的野史;生动的民间历史传说。上述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却又并非空穴来风,自行其是,使得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为其艺术才情的纵横驰骋营构了一个游刃有余的表现空间。
这种处理历史题材的艺术手法符合金庸本人的历史审美观:没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小说作者可选择其中一种说法来加以发挥。通过历史文本传奇化的艺术手法,金庸成功地把历史纳入到武侠小说的传奇轨道中,使历史与武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可读性。
文学文本的历史化是金庸在武侠小说中成功还原历史的主要手法。所谓文学文本的历史化,就是凡在武侠小说文本中涉及到尚有争议的传奇性历史题材时,金庸均引经据典,采取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的形式,对争议之处一一详加说明,让历史走出文学语境,重新回到历史文本中。
历史文本对武侠文本的这种有意识嵌入,使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构成了一种“互文性”,两者相互对照,相互说明,这种处理手法既使干瘪、抽象的历史题材在武侠文本中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持、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反映了金庸本人高度的审美自觉与历史自觉。
(摘自《华文文学》)金庸写武侠小说偏爱三类传奇性历史题材,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A.这类题材能使武侠小说跳出纯娱乐文学的范畴,有效提升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 |
B.在作者看来,没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武侠小说创作中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
C.金庸喜爱的三类历史题材本身富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又有一定的历史事实根据。 |
D.这类题材使金庸在处理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时可进可退,可虚可实,便于发挥其艺术才情。 |
结合全文内容看,对末段中“互文性”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武侠小说与历史的有机结合,为武侠小说本身营造了更为广阔深远的文学表现空间。 |
B.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武侠小说情节编码的传奇性原则保持高度一致。 |
C.历史与武侠之间不仅消解了“伟大的神话对立”,也形成一种相互转换、相互生成的良好循环 关系。 |
D.历史文本与武侠文本相互对照、相互说明,使历史题材焕发出迷人的艺术光彩,又最大限度地 |
保持和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依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按照金庸的历史审美观,他在创作武侠小说时,一般无意采用已有定论的历史题材。 |
B.引经据典,采用学术论文中脚注、尾注或按语等形式是金庸武侠小说成功还原历史的唯一手法。 |
C.武侠小说如不能很好处理虚拟的江湖世界与真实的历史或现实世界的关系的话,就会缺乏可读性。 |
D.武侠小说编排故事情节时要符合传奇性原则,金庸喜好的三类历史题材正好符合这一原则。 |
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他在危机面前更强大
赵健
①有经济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危机之于企业就如同疾病之于人生,是无法避免的。有的企业会在“疾病”的冲击下轰然倒塌,而有的企业则会经过“救治”而完好如初,甚至更加强大,毫无疑问,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正属于后者。
②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曾经历过一次最严重的危机。在那一次危机中,绝大多数网络企业都曾受到冲击,资金快花完了,投资也没了,更找不到所谓的赢利模式,很多网站都因此而倒闭,可就在这么危急的时刻,马云及其团队没有放弃,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显示了极强的化解危机的能力。
③面对互联网的寒冬,马云当机立断,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撤站裁员,启动了后来被马云称作“回到中国”的战略收缩。这次撤站裁员进行得可谓惨烈至极,但也暂时化解了阿里巴巴的寒冬危机,为其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但随之而更令人担心的是,这次撤站裁员使阿里巴巴员工士气大落,公司会不会就此走向衰落?这成了许多员工的心病。
④就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候,在首席运行官关明生的协助下,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掀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做了三件大事:“延安整风运动”——给员工灌输价值观,“建立抗日军政大学”——培训员工,“南泥湾开荒”——提高销售人员能力。
⑤此外,为了保持企业价值观的延续性,马云还特意在阿里巴巴内部推行师徒制,新进职员都会得到指定师傅的帮助。师傅通过言传身教,让这些“毛头兵”迅速地成长成熟。
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一系列的危机公关,使阿里巴巴员工的士气得到了迅速回升,上下一致,士气高昂,共渡难关,终于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而2003年那一场让举国上下陷入恐慌的“非典”危机,则再一次彰显了马云化解并利用危机的超强能力。
⑦当时,阿里巴巴一位外出广州公干的员工在回到杭州后,被确诊为“非典”患者,而阿里巴巴本部也迅速被杭州市政府列为重点防范对象。消息传开后,本部大楼里的员工纷纷外逃回家。到了第二天,公司的办公区域被完全封锁,员工也都被隔离在家。阿里巴巴随时面临瘫痪的危险。
⑧就是在这样的四面楚歌中,马云不仅没有被“非典”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所击倒,反而化危机为转机,在危机中抓住了大商机,在危机中实现了大飞跃。他先亲自给员工们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道歉信,以示安慰和鼓励,激起了员工的斗志;再改集中办公为分散办公:员工们在各自家中工作,公司领导则在网上遥控,实行网上指挥,网上管理。另外,他还利用人们由于传统的销售渠道封闭而将视线转移到互联网的时机,大力推行电子商务,试验网上生存网上交易,同时为客户化解了危机,一举把互联网产业从冬天带到了春天。
⑨企业家如何生存和取得成功,这其中存在多种因素。眼光、境界、智慧、谋略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有时候,意志、韧劲、抗挫折能力、化解利用危机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⑩关于如何在危机中坚持下来,马云这样说道:“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A.“非典”期间,在阿里巴巴的员工中有被确诊的病人,其他人被隔离,马云则利用此次危机,试验网上生存网上交易,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
B.面对危机,马云当机立断,进行了全球范围的撤站裁员,为阿里巴巴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使公司彻底摆脱了“寒冬”。 |
C.本文是一篇以马云为传主的人物传记,文章用平实的语言,表现出了马云化解并利用危机的超强能力,这也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
D.作者认为,两次巨大的危机,不仅没有使阿里巴巴轰然倒塌,反而使它更加强大起来,这是真正的英雄才能够完成的伟业,因而,马云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
E.作者认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企业家的生存和成功,最重要的都是意志、韧劲、抗挫折能力和化解利用危机的意识。马云是如何带领自己的团队度过互联网最严重的危机的?请概括说明。
文章第六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具体分析。
从马云所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广场上美好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捷克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见背景资料)。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考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考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当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又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选自《意林》2011年04期,有删改。)
背景资料:1968年,捷克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脱苏联。8月20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 |
B.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所以后来他去教堂询问其名字。 |
C.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天堂看到父母的幸福。 |
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 |
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克的希望和未来。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杰夫卡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杰夫卡夫斯基是合格的军人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①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②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③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④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⑤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结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 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⑥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 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
B.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
C.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
D.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它数量庞大,深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注视记录身边大小事情。 |
B.微博为普通的公众提供了便捷的话语平台,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被动处置信息,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
C.微博是媒介结点,联结了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它改变了中国媒介生态,同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D.微博信息简短,能在用户间一对一地飞速传播,还能与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显著。 |
综观全文,对微博的“微力量”理解正确的 一项是()
A.微博使媒介传播方式改变,使新闻传播主体移位,任何人都能成为传播主体,用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对事件进行多元化的传播和诠释。 |
B.微博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方式,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可以迅速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
C.微博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用户用微博结交朋友、讨论话题、关注感兴趣的名人等。它取代了传统社交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 |
D.微博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人们利用微博进行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比如“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这说明微博可以直接改变社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茶是一种饮品,它和茶文化一样都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产物。广义茶文化是指整个与茶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茶文化是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以茶为载体,融合、传播并展现不同时代文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的一种精神财富。
我国的茶及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茶树古已有之,据《尔雅·释木》载:“槚,苦荼。”炎帝、黄帝中毒,得茶而解之,这是茶的药用。西周武王伐纣,茶叶成为贡品,这是茶的祭祀用。汉之前的茶用作食品,如秦汉时期《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成为饮品是在西汉之后,西汉巴蜀有饮茶时尚,有专用茶具,还有茶市。西汉王褒在《僮约》一文中记载的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中,就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可知当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茶叶已成为商品,并形成了像武阳这样的茶叶集散地。魏晋南北朝已形成饮茶之风,隋代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形成“人家不可一日无”的景象,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等,提倡客来敬茶;宋代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代曲艺进入茶馆,同时茶叶开始对外贸易。
茶与一般饮食有很大差别,它不仅有利于人们生理需要,还能满足人们深层的心理需求,这是其它饮食难以实现的。茶饮具有的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有助于人们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很合拍,也符合儒道佛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时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文化不仅对古代社会生态有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也继续发挥着积极和巨大的作用。
现代茶文化主要表现为茶艺与茶道,它们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茶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茶道是指人们在品茗活动中所追求的一种高品位的精神享受,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品质的精神追求。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等,都侧重人际关系的调整,强调和诚处世,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即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感悟。茶艺与茶道不可分割,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现代茶文化既是高雅文化又是大众文化,不仅社会名流乐意享受,广大民众也愿意积极推行,茶文化几乎覆盖全民和影响着整个社会。我们有必要以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使我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下列对于“茶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内涵,两者都包含着与“茶”有关的精神财富的内容。 |
B.茶文化历史悠久,从它形成伊始,就与作为饮品的“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C.不同时代中“茶”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茶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不同。 |
D.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茶文化都依靠与一般饮食不同的“茶”发挥着作用。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树古已有之,茶有药用记载,还有“祭祀用”和“食用”,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常见饮品。 |
B.秦汉时的记载和西汉巴蜀的饮茶时尚,都能说明茶用作食品与成为饮品是以西汉为分界的。 |
C.一般的饮食,没有帮助人们陶冶情操的功用,也不能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合拍。 |
D.茶艺和茶道,分属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精神追求,可以说“艺中有道,道中有艺”。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茶成为饮品开始,饮茶就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现代茶文化则几乎覆盖全民。 |
B.宋代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这些都是融合、传播并展现不同时代文化内涵的茶文化的体现。 |
C.人们以崇茶为荣并在品茶时追求高雅享受,体现出茶饮的天然特性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影响。 |
D.现代茶文化影响巨大,由社会名流乐意享受的高雅部分和广大民众积极推行的大众部分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