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武则天改字
武好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国字中‘或',或乱天象,请□中安‘武'以镇之。”则天大喜,下制即依。月余有上封者云: “‘武'退在□中,与囚字无异,不祥之甚。”则天愕然,遽追制,改令中为 “八方”字。后孝和(唐中宗李显的谥号)即位,果幽则天于上阳宫。
【注】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 寻如意:人名。解释文中的划线词。
(1)则天好改新字 好 (2)与“囚”字无异 异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后孝和帝即位,果幽则天于上阳宫。
文中武则天两次改字的原因各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1)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幽州人“寻如意”阿谀奉承。 | B.文中的另一个“上书者”未卜先知。 |
C.文中的武则天不加考证、偏听偏信。 | D.文中的武则天忌讳颇多、朝令夕改。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使楚》)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齐人也,坐盗
③缚者曷为者也 ④齐人固善盗乎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文: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和唐睢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答:
季札赠剑
季札①将使于晋②,持宝剑而行,过徐君③。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④。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xuán)徐君墓树而去。
[注释]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②晋:晋国;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③徐君:徐国国君。④嗣君:继位的国君。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季札将使于晋 ()(2)然其心许之矣()
(3)反,徐君已死矣 ()(4)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 ()选出与“不言而色欲之”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季子为有晋之使 | B.然其心许之矣 | C.至之市 | D.是吾剑之所从坠 |
翻译下面的句子
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从短文看,季札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言文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书画家。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
(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用“/”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庭下如积水空明(2)水中藻荇交横由“月色入户”你联想到有关月色的两句诗是“ ”
这篇短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
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世说新语》两则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下车引之
(3)元方入门不顾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甲]文中用 , 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乐,轻松的家庭气氛。
[乙]文中元方是从 和 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乙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是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学习了乙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孟尝君养士
孟尝君在薛①,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②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④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⑤,遗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⑥。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史记·孟尝君列传》
【注释】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封于薛。②舍业:舍弃家业。③食客:古代寄食于贵族并为他们服务的门客。④文:指田文,即孟尝君。⑤存问:慰问⑥刭:
jing,割脖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无贵贱一与文等( )(2)孟尝君已使使存问 ()
(3)遗其亲戚()(4)辍食辞去()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屏风后常有侍史朝而往,暮而归。 |
B.遗其亲戚其真无马邪 |
C.士以此多归孟尝君以啮人,无御之者。 |
D.以故倾天下之士前人之述备矣。 |
翻译下面句子。
(1)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孟尝君为什么能赢得门客的倾慕和归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