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完成小题21分
父亲是世上最不堪的那个斗士
①父亲是世上最不堪的那个斗士。
②如果你要问我当了父亲最主要的体会,这就是回答。
③我住的小区里有个捡垃圾的大爷,每次见到他总是衣着干净,见人很有礼貌地打招呼。他儿子也在这城里打工,特别反对他捡垃圾,可他却瞒着儿子偷偷地捡,还告诉我说:“儿子要在城里买房,再过半年,差不多首付就有了,我也可以回老家了。”
④你问我我的父亲是怎样的?他是个三流的音乐家,性格暴燥而神经质。我很小的时候他便逼我练琴,我若不从或弹错,便要挨打。我从小身形敏捷,闪躲灵活,有一次钻到床下面去,他跟着钻进来,我在里面用扫帚对抗,导致床板坍塌,他的鼻梁都被砸出血了。还有一次学校发猪肉,因为天冷肉冻得太硬,菜刀切不开,我俩就在院子里用斧头砍,我砍时大叫“砍死爸爸”。那天大雪纷飞,他的鼻尖上全是雪花,他问我说什么,我又大声说“砍死爸爸”,他听了,就默默哭了。这是他唯一一次在我面前哭。直到现在我也没问过他为什么哭,不必问。
⑤后来他跟我母亲离异,我随母亲回四川,从此父子聚少离多.....几年前我俩有过一次很隆重的见面,我给他买了很多衣服,他很开心地试穿了所有衣服,郑重地在镜子前走来走去。他把西服的口子一口气扣到了最下摆,浑然不觉。
⑥你问我和我的父亲有什么不同?曾经觉得有很多不同,现在觉得其实一样,我们都努力让自己在儿子面前从容不迫,却内心恐慌。
⑦儿子出生那天,我正在谈一件重要的事,听说要生了,急急开车向几百里外那座小城赶去。等我赶到,他已然出生。他神色安静,不着喜怒,正躺在襁褓里昏昏沉睡。他那样眼熟,却又无比陌生,像远方发来的一封不知来历的邮件,我不敢贸然打开,怕一打开,就接下一个高深莫测的任务。他间或醒来过,眼镜尚未完全睁开,只淡淡地瞄了我一眼,那么骄傲甚至暗藏某种不屑……然后又睡去。我盯着他,深觉责任重大又无法逃避。
⑧我不知道其他父亲是否跟我有同样的感受,见到孩子第一眼时,一个突如其来的生命让自己感到迷茫。我曾对他半夜哭闹深感烦恼,对他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而感到怒火中烧。可渐渐地,不知何时,他已成为我最好的朋友。我无需承诺,就知此生必须保护他,帮助他,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曾经有一回,儿子哭了,说再也不练网球了,因为我为供他练球太辛苦。我大笑着告诉他:“你不知道,老爸我其实是有很多钱的,我暗地里其实是一个有“土豪”,你看,这是银行卡,这是存折……”他并不知被骗,还信以为真,深以我为骄傲。
⑨所以,我小心翼翼地隐藏住自己不堪的奋斗,给他创造不必考虑尴尬问题的条件。我得努力工作,每天把胡须刮得干干净净,穿着整洁的衣服,让他觉得父亲其实很潇洒很浪漫,不甘人后,不输于人,成竹在胸。
⑩我不要我的儿子看出我的不堪。我已是父亲。
第④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  改为     2分
文中描写了三位“父亲”的形象,请分别概括他们作为“不堪的斗士”的事例9分

父亲形象
“不堪的斗士”事例
捡垃圾的大爷
(1)
“我”的父亲
(2)
“我”
(3)

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        描写,作用是                       4分
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对本文主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当上了父亲之后,终于体会到了身为父亲责任的重大。
B.即使再不被孩子所理解,父亲也总是为孩子付出一切。
C.因为虚荣心作祟,使得父亲在孩子面前装出斗士的假象。
D.身为父亲,最不能忍受的是被孩子发现自己的不堪。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种春风
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人不多,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70岁左右的老人,戴着个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吧。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迹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在柜台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我问。“就照着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是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心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人帮人是天经地义的,古人都说,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
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却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小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真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也要了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文中的“我”对老人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
文中划线处写到“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请问“我”的心隐隐不安的原因是什么?
文中写老人替陌生人感谢我,我也要感谢老人。请问这两个“感谢”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读完本文以后,你认为“春风”应该怎样种?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2分)
①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已经在美国诞生。科学家将它命名为“辛西娅”(“人造儿”)。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表明,新的生命体可在实验室里“被创造”,而不是通过“进化”来完成。
②这项研究由美国基因遗传学顶尖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主持,历时十多年,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先用4种化学物质制造出一种支原体基因,再把山羊支原体内部挖空并剔除其中的遗传物质,然后向里注入合成的人工基因组,最后新的支原体细胞开始自我繁殖,成为人造生命。“辛西娅”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③人造生命的研究引发了许多道德伦理方面的争论。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在试图缩短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创立自己的生物起源版本。对此,克雷格·文特尔表示:“当这些生命被创造出来时,它们将非常脆弱。让它们在实验室里存活一个小时将是一项巨大的成就。但如果说它们会走出实验室,甚至主宰我们,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④其实,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制造出的一些生命物质,只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构成单元,它们还远不是生命。那么,怎样才算是生命?科学家认为生命至少要具备3个特征:第一,生命必须有一个像容器一样的载体,如细胞的细胞膜、人的身体等;第二,生命能进行新陈代谢,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跟环境做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第三,生命具有可以被储存和复制的化学指令,这些指令控制着生命活动,并且能复制遗传。
⑤不过,科学家们还是宣称他们已经做好创造人造生命的一切准备工作。此项实验一旦取得成功,它将开辟人类生命工程的新纪元。(本文有删改)
“辛西娅”是通过哪几个步骤被创造出来的,请简述。
第③段中的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在试图缩短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创立自己的生物起源版本。
请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至少”不能删去的理由。
近年来,随着克隆技术、干细胞技术和基因工程等飞速发展,“人造生命”也引发的有关伦理道德和人类存在的危机争论。你支持“人造生命”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3分)
夕阳爱情
我一直恨父亲。
父亲是镇上的中学教师,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考取了重点高中。原本前途无量,但因为被一个城里的姑娘伤了心,便自暴自弃,没有继续学业,回乡当了民办教师。
母亲相貌平平,因为仰慕父亲的才华,下决心要嫁给他。父亲家贫,有姑娘主动上门,爷爷奶奶当然高兴。老人家做主,两人便成了亲。成家第二天,父亲便搬回镇上的教工宿舍,说是要专心准备民办教师转正的考试,从此很少回家。母亲没有怨言,有时周末还带一篮子鸡蛋上镇里找父亲,为他做几个小菜,改善生活。
一年后,便生下了我,然而父亲还是很少回家。父亲每年都认真准备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但年年都没有过关。父亲便灰了心,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所带的班年年考试都是全镇第一名。父亲回家的次数更少了。
母亲还是没有很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地肩负起一家老小的起居饮食。小时候,我对母亲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一头乱蓬蓬的头发和一双枯树皮般的大手。记得那年我大概九岁吧,一个初夏的夜里,外面下着大雨,我突然发高烧,额头烫得吓人。母亲二话不说,背起我便冲进密集的雨里。我的体重不算轻,母亲背着我很吃力。我伏在母亲的背上,迷迷糊糊中紧紧搂住母亲的脖子。我突然觉得,母亲其实很瘦,伏在母亲的背上硌得慌。
母亲的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一滴一滴地打在我的手背上。突然,母亲一脚踏空,两个人就要摔在地上了。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力量,一只手在地上一撑,一只手死命地把我搂住。我没有摔倒,但母亲却是整个人都跪在地上,母亲搂着我号啕大哭。
我永远记得,母亲几乎是爬着把我背到了镇上的医院。第二天,我的烧退了,母亲才托人捎信到学校。父亲赶过来看我,我静静地坐在医院的病床上输液,一言不发地看着父亲给我削苹果。
看着父亲白净修长的手指在苹果上灵巧地旋动,突然,我恨起父亲来……
这样的恨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我拼命学习考取了重点大学,努力使自己最优秀。大学毕业后,我在省城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我有能力把母亲接到城里住了。更重要的是,我有能力使母亲离开那个不平等的家了。然而,母亲却不肯走。母亲说:“女儿,我哪儿也不去,这里是我的家。”
父亲已经退休了,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考上公办教师,终于被清退回家了。握惯粉笔的父亲握起锄头始终不及母亲麻利,父亲便常常被母亲支使去干轻松的活儿。我很失望,我清楚地记得那个雨夜母亲伤心的泪水,难道母亲已经忘记了吗?
多年后,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我赶回家看望,母亲甚至连我也不认得了,呆呆地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偏着头傻笑。父亲拿着一把梳子为母亲梳头,却总有一绺头发翘起来。父亲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梳着那绺头发。母亲伸手挡开父亲的梳子,急急地跑到鸡窝边捡起一个鸡蛋,孩子般咯咯笑着,说:“煮给阿弥吃,煮给阿弥吃!”
阿弥是父亲的小名。我突然冲动起来,直截了当地问父亲:“你爱过母亲吗?”父亲沉默了许久,才对我说:“从前,我不懂得爱……如今,你不要担心你妈的病。安心工作,我会好好照顾好她的。”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一直看着远处,没有看我。风吹过母亲的衣襟,又吹起父亲额前花白的头发。
晚霞从盘缠的葡萄藤缝隙里细碎地筛落下来,洒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远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仿佛和夕阳连成了一体。
文中多次提到我“恨”父亲,请概括我“恨”父亲的原因。
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看着父亲白净修长的手指在苹果上灵巧地旋动,突然,我恨起父亲来……
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寓意深刻,请简要赏析。
从全文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母的“夕阳爱情”是悲剧还是喜剧?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人们对石油的利用,是根据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其他特点来决定的。
②石油是液体,比重小于水,比其他燃料容易开采,并且占有的容积小,容易运输。同时,和一般燃料比较,它的可燃性好,发热量高,比如燃烧1千克石油可以产生4万焦耳的热量,而燃烧1千克煤只有2万-3万焦耳的热量,煅烧1千克木柴只有0.8万-1万焦耳的热量,这样,石油的燃烧的热量比最好的煤要高一倍左右。石油还有易燃烧、燃烧充分各燃烧后不留灰烬的特点,正符合内燃机的要求。所以,不论在陆地、海上或空中交通运输,石油都是重要的动力燃料。在军事上,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许多新型武器,如超音速飞机、有些远程导弹各火箭,也都是用石油提炼出的产品作燃料的。石油在工业燃料和现代农业机械燃料中所占的比重,也正在不断上升。
③另外,石油具有粘性,可以炼制出优质的润滑材料。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润滑剂来减少摩擦和磨损,机器就无法运转。特别是在尖端科学技术,如原子弹、宇宙航行等方面,更需要具有耐高温或低温、防水、抗辐射、抗腐蚀、抗氧化、耐真空、高真空等特殊性能的润滑材料,这也都离不开石油。
④谈到石油的化学成分,它是一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它所含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和氢,其中碳占83%-87%,氢占11%-14%,其他元素如氧、氮、硫,总共不过1%。石油中各种物质的分子大小和结构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碳氢化合物。这些碳氢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中的一类。
⑤人们就利用石油是有机化合物的这个特点,来炼制各种石油化学产品,在人们的吃、穿、用等生活各方面加以利用。根据目前所知道的,用石油做原料或部分原料制成的产品,如人造橡胶、塑料、染料、香料、炸药、医药用品、糖精、肥皂、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等等,已经有5000种以上
⑥石油全身都是宝,说是提炼剩下的残渣――沥青(柏油),也可以用来铺柏油马路。
⑦石油在农业上除了做农业机械的燃料之外,还可以制成合成农药、合成肥料、土壤覆盖剂、喷洒剂以及动植物的生长刺激剂等。这对促进农业增产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采用了      顺序来说明。
文中写人们利用石油做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做燃料;(2)      ;(3)       ;(4)       ;(5)    
第②段划线句子除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何作用?
第⑤段中结尾一句加点词语“以上”可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两个鱼罐头
文/吴颢
①住院那段时间,我时常到医院附近走走,既是散心,也是锻炼。
②医院坐落在城乡结合部,出医院门右拐,行约数十米,是那家小食品店。食品店的门面约十米长,开架供货,顾客可以走到店堂里挑拣。老板是个50多岁的汉子,一口江西口音,和和气气的,给人很容易接触的感觉。散步时,我就时常到店里来看看,与老板说说话。
③也许是人流少的缘故,每次到店里来,总觉得生意还是蛮清淡的。老板穿一套并不合时的灰色西装,花领带与衣服不很相配,系得也不好,时常歪在一边。去的次数多了,老板有时就跟我叹苦经:租金高,客人太少,生意难做。但苦经叹是叹,脸上始终是平平和和的。
④那是快出院前的一天,我到了店里。老板在整理货架。店堂里,只有一个小女孩,默默地站在货架前。她大约五六岁,瘦瘦的,穿一身淡碎花的衣裤,头发有些蓬乱,似是有几天没梳理过了,正看着,老板过来,弯腰问小女孩:“小朋友,看好了吗?要买什么?”
⑤小女孩转过身,怯怯地,忽闪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张张嘴,没说话。 老板和善地对她说,“你先看吧。”回头,轻声告诉我:她家里有人在住院,她常来的,但从没买过东西。看到他这样友善地对待一个不买东西的小孩,我说:你人不错。他说,做人嘛。正说着,小女孩似乎选定了物品,问:“这能买吗?”老板说,当然能。
⑥小女孩手指的,是一排罐头。但那里,既有鱼罐头,也有肉罐头。老板走过去,俯身,问:“鱼罐头,还是肉罐头?”“鱼。”小女孩轻声说。“你买这鱼干嘛?活鱼营养好。”我说。“妈妈病了。我们是山里的。妈妈没吃过海鱼。我想让妈妈吃吃。”
⑦小女孩轻轻的话语,让我感动。老板显然也是受了感动。他问:“你想买哪种?”“不知钱够不够,”小女孩说。 我抢着说:“你别管钱够不够。你说,想要哪种?” “我想要这,”小女孩用手指点点两种鱼罐头,“可钱,好像不够……” 她点的罐头,一种是凤尾鱼,另一种是豆豉鱼,标价分别是七元三角和五元三角。
⑧小女孩边说,边从裤袋里抽出手,张开。她那只小小的手里,躺着六枚硬币:一枚一元的,两枚五角的,一枚一角的,一枚五分的,一枚一分的。硬币上,粘着孩子的汗汁,有些潮,还有一些泥垢。
⑨这才是多少钱呀!可对一个山里的孩子,对一个母亲病着的孩子,这些钱,就是她全部的积蓄和财富了,也不知她攒了多久才积下的。
⑩我把手伸向了装钱的口袋。老板用手势制止了我,轻声对我说:“别伤了孩子。再说,还用你来?”他笑对着孩子,张开手:“来,给我,我数数,看够不够。”
他接过小女孩手中的钱,一枚一枚地数,还很认真地计算着。算完,高兴地抚了一下小女孩的头,说:“你还真行,钱刚刚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说完,他从货架上取下了一罐凤尾鱼和一罐豆豉鱼,用塑料袋装起,交到孩子手里,说:“好孩子,快去,给妈妈送去吧。”
⑿此后不久,我就出院了。
⒀打那以后,3年多了,我再没见过那个小女孩,也没再见过那个老板。可我终究忘不了那件事。从那孩子和老板的举止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对如何做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选自《读者》2003.13期)
选文结尾“我终究忘不了那件事”,那是一件什么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出来。
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她大约五六岁,瘦瘦的,穿一身淡碎花的衣裤,头发有些蓬乱,似是有几天没梳理过了。
(2)他接过小女孩手中的钱,一枚一枚地数,还很认真地计算着。算完,高兴地抚了一下小女孩的头。
选文第⑩段店老板为什么认为“我把手伸向了装钱的口袋”的行为是“伤了孩子”?
选文最后一句“从那孩子和老板的举止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对如何做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结合全文说说“我”有了哪些更深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