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费聚,字子英,五河人。父德兴,以材勇为游徼卒。聚少习技击。太祖遇于濠,伟其貌,深相结纳。定远张家堡有民兵无所属,郭子兴欲招之,念无可使者。太祖力疾请行,偕聚骑而往,步卒九人俱。至宝公河,望其营甚整,弓弩皆外向。步卒惧,欲走。太祖曰:“彼以骑蹴我,走将安往!”遂前抵其营。招谕已定,约三日。太祖先归,留聚之。其帅欲他属聚还报太祖复偕聚以三百人往计缚其帅收卒三千人。豁鼻山有秦把头八百余人,聚复招降之。遂从取灵璧,克泗、滁、和州。授承信校尉。
既定江东,克长兴。立永兴翼元帅府,以聚副耿炳文为元帅。张士诚入寇,击败之。召领宿卫。援安丰,两定江西,克武昌,皆从。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亲军指挥司,仍副炳文为指挥同知。士诚复入,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随征淮安、湖州、平江,皆有功,进指挥使。汤和讨方国珍,聚以舟师从海道击。浙东平,复由海道取福州,破延平。归次昌国,剿海寇叶、陈二姓于兰秀山。至是,聚始独将。
洪武二年会大军取西安,改西安卫指挥使,进都督府佥事,镇守平凉。三年,封平凉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聚颇耽酒色,无所事事。又以招降无功,召还,切责之。明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大战白石江,擒达里麻。云南平,进取大理。未几,诸蛮复叛,命副安陆侯吴复为总兵。授以方略,分攻关索岭及阿咱等寨,悉下之。蛮地始定。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以聚司事。十八年命为总兵官,帅指挥丁忠等征广南,擒火立达,俘其众万人。还镇云南。二十三年召还。李善长逆谋,事觉,语连聚。帝曰:“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竟坐党死,爵除。
(选自《明史·列传十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先归,留聚之俟:等待
B.张士诚入寇:侵犯
C.聚以舟师从海道击邀:请求
D.以聚司事署:管理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帅欲他属聚/还报太祖/复偕聚/以三百人往计缚/其帅收卒三千人
B.其帅欲他属聚/还报太祖/复偕聚以三百人往/计缚其帅/收卒三千人
C.其帅欲他属/聚还报太祖/复偕聚以三百人往/计缚其帅/收卒三千人
D.其帅欲他属/聚还报太祖复偕/聚以三百人往计缚其帅/收卒三千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聚貌伟尚武。费聚自幼学习武术,太祖因其相貌壮伟,与其结下深厚的情谊。为招降张家堡的民兵,费聚和步兵九人跟随太祖骑马前往,后直抵对方军营,魄力非凡。
B.费聚忠心耿耿。跟随朱元璋攻下灵璧、泗州、滁州、和州等地,在行军打仗中,毫无畏惧,屡立战功。
C.费聚战功显赫。在与张士诚的战斗中,费聚深得太祖倚重,担任军队最高统帅,大挫张士诚锐气,使其不敢再窥视长兴。在攻打海盗时,同样表现出色。
D.费聚未得善终。他沉迷酒色,且又招降无功,曾受皇帝指责。又因李善长谋反之事而受牵连,以致落得未能善终的下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聚颇耽酒色,无所事事。又以招降无功,召还,切责之。
(2)帝曰:“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竟坐党死,爵除。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日,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牲盟生死。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进之此时案腰间刀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靳其首以徇。”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拒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遂请护粮,乃免。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遣婢问进之,进之曰:“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日:“坏汝万里长城!”薛彤曰:“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进之无眷属,仆鲁健从进之死,故无收其尸者。薛彤死后,其子负骨归葬。
选自《三十国春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之布指算,不爽:差错
B.志义相合。牲盟生死刑: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道济伺:等候
D.道济下阶趋:快走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善于计谋的一组是()
①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②事平,以功让道
③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④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⑤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⑥遂请护粮,乃免

A.①⑦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
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2)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死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①诘朝,即诘旦,平明,清晨。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遇阵没及:趁着
B.知代州。移深州寻:不久
C.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
D.援不至,没焉遂:于是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 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沙场;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并肩抗敌,直到敌军退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合。时大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恬于所遇,交不合苟:苟且
B.每存规益,帝任之益:更加
C.伎不进,数被让:谦让
D.陛下其性命,引置枢密矜:怜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臣同德,海内安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B.其善善而恶恶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卿皆我腹心,附下罔上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D.陛下矜性命,引置枢密后世谬传而莫能名者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②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断句和翻译。 
(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
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②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段)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出如尉请。
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皆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督责益急,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谌虽暴抗,然闻言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終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徵,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然终不以在吾。”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吏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有删改)
注:①段太尉:即段秀实,追赠“太尉“,谥号忠烈。 ②汾阳王:郭子仪。 ③窜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把名字列入其中。 ④戢:jí,管束。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营节度使领:领导
B.既一月署:暂时代理
C.为尚书,出听我言白:禀告
D.然终不以在吾第:住宅,府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乱,若何臣死不避
B.吏告泚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C.然闻言大愧,流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敢言我故而至此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幸教晞以道

A.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太尉做泾州刺史时,汾阳王的儿子郭晞率军借驻在邠州,放纵士兵干强横不法的事,邠州节度使白孝德敢怒不敢言,段太尉愿替他治乱。
B.段太尉以都虞候的身份到邠州,先是抓了郭晞部下犯事的十七人,并砍头示众,后仅带一跛足的老兵前往军营,说服郭晞,邠州从此无祸乱。
C.大将军焦令谌强掠民田,旱年逼租,农夫就到做泾州营田官的段太尉那里告发他,后被蛮横的焦令谌毒打,段太尉很悲痛,亲自为伤者疗伤喂饭,并替他还租。
D.段太尉无奈之下接受了朱泚送的三百匹大绫,但并未留在家里,而是送到自己供事的司农治事堂,放在了屋梁上。直到朱泚谋反,太尉死,此物还原封未动。

翻译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十六年,秦败韩脩鱼,虏得韩将宧、申差浊泽。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于秦。楚王闻大恐,召陈轸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已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也。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穀国虽小,已悉发之矣。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韩王闻之大说,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秦。秦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太子仓质于秦以和。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史记·韩世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西于秦购:通“媾”,讲和
B.韩必王也德:感激
C.乃四境之内警:警告
D.楚不大也病:担忧.担心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楚王闻大恐秦欲伐楚久矣
B.韩王不听,遂绝秦虏得韩将宧.申差浊泽
C.警四境之内止公仲之行
D.王不如张仪为和于秦秦大怒

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陈轸军事谋虑的一组是( )
①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
②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③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
④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
⑤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
⑥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惠王十六年,秦军打败韩军。公仲向韩王进谏,建议韩王以一城为代价向秦国求和,和秦军共同南下攻打楚国。
B.面对秦国的威胁,陈轸为楚王提供了联合韩国共同抵抗秦国的军事策略,最终使楚国逃过一劫,没有被秦国攻打。
C.当韩国放弃联秦攻楚的计划后,秦国非常愤怒,增加兵力攻打韩国,楚国没有派出救兵,韩国在岸门被秦国打败。
D.由于韩王没有采纳相国公仲的意见,导致韩军战败,使太子仓成为秦国的人质,等宣惠王去世后,太子仓掌握大权,继位称王。

断句和翻译(共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选自《报任安书》)。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共7分)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