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碱和小苏打都是白色晶体,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若要在家中将它们区分开来,下面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A.分别放在炒锅中加热,观察是否有残留物 |
B.分别用干净铁丝蘸取样品在煤气炉的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
C.将样品溶解,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 |
D.在水杯中各盛相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白醋,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 |
科学家指出:多种海产品如虾、蟹、牡蛎等,体内含有+5价的砷(As)元素,它对人体是无毒的,吃饭时不要同时大量食用海鲜和青菜,否则容易中毒,并给出了一个公式:“大量海鲜+大量维生素C ="=" 砒霜(As2O3)”。下面有关解释不正确的应该是
A.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 B.青菜中含有维生素C |
C.维生素C能将+5价砷还原成As2O3 | D.砒霜中毒后可服用维生素C解毒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质是指在任何条件下均能导电的化合物 |
B.NH3、CO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 |
C.蔗糖、酒精在液态和水溶液里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 |
D.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金属冶炼 | B.燃放鞭炮 | C.食物腐败 | D.点制豆腐 |
如图标出了各种材料强度与密度的比值以及广泛使用的年代。从图中可以看出的信息有
A.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新材料频频出现 |
B.新材料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强度越来越大 |
C.1800年以前出现的材料强度都比铝小 |
D.铝的密度比钢的密度大 |
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依据分子组成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
B.依据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
C.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
D.依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