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辛亥革命后和新中国成立初的两个时段称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两个春天”。这“两个春天”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相对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 |
B.政府政策的有力推动 |
C.列强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 |
D.倡导国货运动的影响 |
中国近代工商业虽有发展但最终未能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A 民族资产阶级毫无政治地位 B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C 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D 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影响
“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
1947年上海《大公报》连载漫画《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三毛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这些外国商品最有可能来自
A.日本 | B.英国 | C.苏联 | D.美国 |
世纪之交,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活动。一百年前,“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救国热潮”。当时,“救国”成为中国社会热潮的外来诱因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抗日战争 | D.甲午中日战争 |
把自己假想成19世纪60年代通商口岸投资经济的商人,在当时你的投资领域最有可能的是
A.农业 | B.轻工业 | C.重工业 | D.高科技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