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热点,下列某一时期关于汉字的的评述,
①“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②“中国文字……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③“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倘若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④“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
对此评述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汉字发展历经三千多年,书写麻烦,难以辨别,应当废除 |
B.这些评述应该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 |
C.上述评述说明当时国人有文化自虐心理,是崇洋媚外之徒 |
D.上述评述说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待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认知和态度 |
1935年初,国民政府向苏联提出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军事协定的建议。不久,蒋介石对外宣布:“日本要谈判,我们应当同他进行谈判。”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以上做法和言论()
A.旨在扼制日益壮大的共产党武装力量 |
B.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 |
C.反映了国民政府举棋不定的战略思想 |
D.避免了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
1919年,李大钊发文赞成“由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合与友谊的精神构成社会本身的法则”的道理。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他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1921年,梁漱溟发文,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这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
B.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 |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D.保守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 |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严厉批评义和团运动的“愚蒙之质”和“狂妄之举”;但在1924年的演讲中,他却称赞义和团运动让“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革命发展 | B.农民运动的高涨 |
C.国共合作形成 | D.民族主义成主流 |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当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了时代的潮流,中国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过程。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的近代化首先是思想领域的近代化过程 |
B.中国的近代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的历程 |
C.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由工业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
D.“中体西用”的提出使中国的近代化首先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