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法国、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材料三 美苏冷战使欧洲变成了美国与苏联的马前卒,也是直接军事冲突威胁最大的地区,造成了欧洲的长期对峙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冷战让欧洲被超级大国控制时刻面临被核武器毁灭的风险,不过美苏冷战虽然客观促进了一些进步,比如科技比如经济,但是一旦美苏的“恐怖平衡”被打破,欧洲的下场就是一个放大版的广岛。
——据互联网材料整理
材料四 欧洲各国在文化方面的共同点大致如下:
语言:印欧语系;
文字:拉丁文及其衍生文字;
文化来源: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犹太文化,三者的相遇和碰撞,产生近代、现代欧洲文化;
宗教方面:尽管教派不同,但是在信仰方面几乎绝大多数是基督宗教的信徒;
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国和制,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梁启超批评他们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材料二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又假使我们是那个朝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代,我们中间出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
——以上材料均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材料一中梁启超的批评针对的对象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结果如何? 梁启超批评是否有道理? (2分),
(2)材料二中所描绘的情景你认为谁是最合适的人选?列举他的主要著作。他是如何做到“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的?他推动的一场救亡运动叫什么(6分)
(3)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为实现伦理觉悟,陈独秀领导什么运动,此运动高举的两面旗是什么?此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 (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莎士比亚(1564~1616)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二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人文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材料四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请回答:
(1) 材料一欧洲出现了什么社会思潮?推动这一社会思潮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哪三大事件?
(2) 材料二中梁启超所归纳的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分别有哪些重大史实。
(3)欧洲的人文主义起源于什么时期?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启蒙运动实质上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这句话?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和“近代社会”分别指什么社会,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欧洲启蒙思想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1~1911 |
340 |
5600 |
31 |
510 |
1912~1919 |
600多 |
13000 |
75 |
1625 |
材料2: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请回答:
(1)简要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情况。
(2)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3)简述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2说明近代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以及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资,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事,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
请回答:
(1)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
(2)秦二爷的企业到1916年前后为什么最为红火?
(3)你认为秦二爷的理想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1865年请求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奏折
材料2:1865年李鸿章以4万银两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以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造办经费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政府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二成作为常年的经费。雇用工人2000多人。1867年搬到高昌庙镇,扩充设备,建有机器厂、洋枪楼……轮船厂等。占地70余亩。至80年代又相继建成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无烟火药厂等。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并附设翻译馆、机械学校,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人民网资料
材料3:1872年曾国藩去世以后,李鸿章出掌制造局大权。由于他主张“造船不如买船”,所以从1873年到1885年这12年间,江南制造总局总共制造了4条船。之后到1901年,李鸿章去世期间,江南制造总局更是完全停止了造船业务。由于甲午战败的影响和官办企业的管理问题,整个制造局暮气沉沉,业务不振。
——王国慧《江南制造总局的今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李鸿章奏办江南制造总局的目的。
(2)根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制造总局对中国近代的积极影响。
(3)综合材料3,分析江南制造总局起步和艰难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