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
竹影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一边描,一边拿许多话问爸爸:
……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爸爸”的到来使华明感到“难为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选出“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之处。( )
A.中国画重神似 |
B.西洋画重形似 |
C.中国画像符号 |
D.西洋画像照相。 |
(3)试用原文的话概括回答第2段开头所提出的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中国画大都如此”一句中“如此”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这样的看法”指怎样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课内阅读。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请你用横线画出选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本段描写的人物有( )、( )、( )、( )、( )。
(3)请你用“”画出表现艺术家技艺高超的句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北京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公园。龙潭湖公园突出一个“龙”字。园内种植了大量以“龙”字命名的树种,还修建了龙吟阁、龙亭、龙潭、龙字碑林等景区。陶然亭公园兴建了许多名亭:“姐妹亭”、“二泉亭”、“兰亭”……紫竹院则以“竹”取胜。尽管北京的气候没有南方湿润、温暖,而在这里已成活了十七个品种,二十多万株竹子了。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____”线画出。
(2)根据每个公园的特点填空。
龙潭湖公园( )
陶然亭公园( )
紫竹院公园( )
课内语段阅读。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diāo biāo)刻着精美的图(案 按):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浇__绕)的龙,嘴里吐(tǔ tù)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zhǎo zhuǎ)相互抵(dǐ bǐ)着,各自回(首 手)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shì sì)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2)画去括号内用得不正确的字。
(3)填空。
( )的图案 ( )的水花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精美——( )坚固——( )
美观——( )雕刻——( )
(5)“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A.引起下文 B.点明中心 C.承上启下
(6)这段话概括了赵州桥____________的特点。
(7)请仿照文中画横线部分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南京长江大桥
波涛滚滚的长江上,位于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的南京长江大桥,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一座跨越长江的现代化桥梁,
1960年动工,1968年10月1日铁路桥通车,1969年1月1日公路桥通车。这座大桥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它那双曲拱桥的公路引桥与中国古桥有许多相似之处。
南京长江大桥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桥。下层是双线铁路桥,全长6772米,铁路行车道宽14米,两列火车可以同时对开。上层公路桥全长4589米,宽15米,四辆大型汽车可以并行,两边有人行道。正桥两边的铸铁栏杆上,镶着200多幅富有民族特色的金属浮雕,犹如横跨长江的空中画廊。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而且为古城金陵的四十八景之一。
(1)第1自然段介绍了南京长江大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
(3)用“犹如”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话是( )说的。
A.李白B.周恩来C.毛泽东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有的刻着(),前爪(zhǎo zhuǎ)相互抵着,各自();还有的刻着()。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精美()坚固()似乎()
(3)将文中带括号的句子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