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玉米的抗病(A)和不抗病(a)、高秆(B)和矮秆(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
实验二: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髙秆植株(丁)。请回答:
(1)若要检测白化苗是否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最简便快速的方案是____ 。
(2)若对白化苗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其控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导致该基因不能正常表达,该变异类型属于_ ,此实事表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之一为 。
(3)若根细胞膜上Mg+(合成叶绿素的成分)载体的一个氨基酸是色氨酸(密码子只为UGG 一种),则运载该氨基酸的转移RNA上三个碱基(反密码子)为 __,如果mRNA上UGG因为基因突变成为UGC,则该玉米植株____ (选填“是”或“否”)为白化苗。
(4)若利用高杆抗病玉米培育固氮新品种。获取目的基因时用到的工具酶是____。如果使用植物病毒为运载体,则该病毒必须是以____为遗传物质的病毒。成功导入目的基因的玉米受体细胞培育成玉米植株表现了___ _。
(5)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___等育种技术。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诱导染色体恢复正常的原理是____ 。
(6)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的基因型分别是__ __。
(7)选取F1中全部抗病高杆植株进行自交获得F2,F2中全部抗病高秆植株再自交获得 F3,则F3中抗病高杆:抗病矮杆为____。
调查某种遗传病得到如下系谱图,经分析得知,两对独立遗传且表现完全显性的基因(分别用字母Aa、Bb表示)与该病有关,且都可以单独致病。在调查对象中没有发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个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是伴X隐性遗传,因为第Ⅰ代第______个体均不患病。进一步分析推测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
(2)假设Ⅰ-1和Ⅰ-4婚配、Ⅰ-2和Ⅰ-3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均为0,则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在这种情况下,如果Ⅱ-2与Ⅱ-5婚配,其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某种二倍体野生植物的花瓣有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四种,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如图所示)。研究人员将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表现为红花,然后让F1进行自交得到F2。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A指导合成的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最可能是 。该植物花瓣颜色遗传说明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关系是 。
(2)亲本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
(3)F2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F2中紫色∶红色∶粉红色∶白色的比例为 。
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该种电位的产生与_______离子_______流有关。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渗透性增加,_________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自然界中的酵母菌种类繁多、分布很广,是人类在发酵中常用的菌种。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酵母菌是____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________,染色剂________对其亲和力较强。繁殖时,酵母菌主要进行________呼吸,其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两种方式以葡萄糖为原料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发酵罐中没有氧气,其余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实验过程中每隔1h分别测定一次两发酵罐中氧气和酒精的物质的量,记录数据并绘成下图所示的坐标图。
①在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__________。
②要鉴别发酵罐中是否有酒精产生需用__________试剂,若有酒精,则发酵罐中液体的颜色变为____________。
③由甲、乙发酵罐中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要提高酒精的产量需_________。
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__________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_________,此时,参与PH调节的主要物质是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尿量___________,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4)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A与B、D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A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过敏时,由于毛细胞血管通透性 ,导致B液 ,出现组织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