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区域位于我国不同经济区,下表是两区域某年部分统计数据。
| |
甲 |
乙 |
| 人口(万人) |
2239 |
3508 |
| 耕地面积(千公顷) |
989 |
2760 |
| GDP(亿元) |
16013 |
5276 |
| 城市化水平(%) |
67.5 |
35.5 |
| 三类产业结构比 |
2:47:51 |
26:44:30 |
|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
343 |
91 |
关于两区域发展经济相对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地广人稀 | B.甲区域产业结构较合理 |
| C.乙区域经济比较发达 | D.乙区域出现“用人荒” |
甲、乙两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了要素的流动。属于从甲区域流向乙区域的主要是
| A.管理、劳动力 | B.原料、燃料 |
| C.技术、资金 | D.技术密集型产业 |
下图为某区域1月某日24小时内不同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四幅图的等压距均为2.5百帕。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根据天气系统的发展过程,四幅天气图的先后排序为( )
| A.③④②① | B.④③②① |
| C.①④②③ | D.②①④③ |
形成图中雨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
| A.冷锋 | B.暖锋 |
| C.反气旋 | D.高压 |
关于图示区域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甲地在①时刻风力最大 | B.该日甲地风向发生显著变化 |
| C.甲地气温随天气系统移动而上升 | D.雨区降水形式可能为暴雪 |
下图示意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百帕)的时空分布状况。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图乙所示年份的上半年,冬、夏季风势力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 A.冬季风偏强,夏季风偏弱 | B.冬、夏季风均偏强 |
| C.冬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强 | D.冬、夏季风均偏弱 |
图中负值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变化 |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 C.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 |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下图为2006~2014年(预测值)我国东部某省(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值的年份是
| A.2008 | B.2010 | C.2012 | D.2014 |
推断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产业升级和转移 | B.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下降 |
| 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D.城镇房价增长快 |
读某大陆局部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完成下题。
给该区域带来大量水汽的主导风是 ( )
| A.东北风 | B.西北风 |
| C.东南风 | D.西南风 |
瓶树粗壮的树干能积蓄大量水分以备少雨期消耗。瓶树集中分布于图中的 ( )
| A.红树林区 | B.荒漠区 |
| C.森林和疏林区 | D.稀树草原区 |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之间的沿海滩涂,其他纬度也有零星分布。导致其他纬度有红树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 A.降水 | B.地形 |
| C.洋流 | D.土壤 |
读图 “长江口分流沙洲洲头年平均5m等深线变化图”,下列有关2004~2007年等深线位置变化原因叙述可能性最小的是:
| A.上游植被覆盖率提高 | B.疏浚河道 |
| C.上游修建水利工程 | D.地转偏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