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②孟子曰:“不挟③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
【注】①谅:诚实。②便辟:阿谀奉承。③挟:倚仗。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
请分别简述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①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②。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③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④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①中涓:宫中太监。②黄冠:代指道士。③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也指太子。④碣石:位于河北昌黎。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克:能够 |
B.将尽厥职焉厥:他的 |
C.既反国而隐焉反:通“返”,回到 |
D.相与泫然泫:雾气潮湿 |
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作者复国之志的一组是
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②挟东宫二王以出也
③有松可荫④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也
⑤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⑥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范养民,从小读书,喜好《楚辞》及诸子经书,涉猎广泛,学问渊博。在朝为官做太子少傅,后来弃官离家来到华山当道士,仍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 |
B.像古代的伯夷、叔齐那样住在山野,采集着野菜,并且互相谦让着吃,这样的生活,本来就是范养民的心愿。 |
C.即使天气睛明,雾气散尽,站在华山顶上东望,也仍望不见“宫阙山陵”的半点影子,但范养民一定曾多次长久地东望过。 |
D.全文的中心是描述庵的规模和环境,主旨是歌颂和赞美庵主范养民的人品和操守。 |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下列各句都有实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 | B.往而不反,卒至土崩 |
C.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 | D.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 |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起死回生(死、生:动词作名词,死人、活的状态) |
B.气象万千(万千:数词作动词,呈现各种姿态) |
C.取长补短(长、短:长久,短小。) |
D.荣宗耀祖(荣、耀:使动用法,使……光荣、使……荣耀) |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祸国殃民(祸、殃:名词作动词,危害、殃及) |
B.身体力行(身、力:名词作状语,亲身、用力) |
C.扶危济困(危、困:危险,困难。形容词作动词) |
D.惊天动地(惊、动、地:使动用法,使……受惊、使……震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