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
B.宗法制度已经瓦解 |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 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 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
《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
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辛丑条约》的签订 |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被台湾人民推为义军首领的是:()
①唐景崧②丘逢甲③徐骧④刘永福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可能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