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九十年代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引自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2001年10月9日的一次重要讲话
(1)材料中这场“革命”指什么?“先生”是谁?
(2)“先生”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为中国民主革命所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A.组建了革命团体____________。 |
B.在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政党____________。 |
C.在机关报《民报》上阐发的革命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_。 |
D.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
(3)如何理解材料中的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北京是一座饱经历史沧桑的文化名城,既烙下了中国近代屈辱的标志,也谱写了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英勇篇章。
材料一: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法国)维克多•雨果
材料二: 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便继以私人抢劫。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材料三:5月4日,北京十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怀着满腔怒火,到天安门广场和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举行集会、游行等抗议活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响彻云霄。
材料四: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请结合以上材料:
(1)在材料一中,雨果强烈谴责了“两个强盗”的什么暴行?
(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现象发生在哪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战争结束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什么变化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爱国运动?
(4)材料四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什么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3年美国海军的一支舰队闯入日本港口,要求谈判"通商",否则立即向日本开战。第二年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同意开放港口。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也向日本提出同样要求,日本幕府统治岌岌可危。一部分中下级武士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并取得成功。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1929-1933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美、德、意、日等国积极采取措施寻找出路。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是怎样摆脱危机的?对日本有何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答出本次经济危机的特点。
(3)美国和德、意、日各国是怎样应对1929--1933年危机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成功而努力。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乔冠华(左)开怀大笑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在此"宣告"的基础上,后来中国提出的什么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材料二中的国际会议是指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亚非各国的矛盾、分歧提出了什么方针?
(3)材料三中的情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再举出两例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
依据年代尺回答问题。
在近代,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进行了英勇的抗争。下面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阶段年代尺,请仔细观察。
(1)年代尺中①③④三次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什么条约?
(2)年代尺中②战争前后,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是哪一国家?
(3)年代尺中⑤战争结果如何?产生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钱币和陶器。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在古里进行交易时,商议货价,写成合约,最后握手击掌为定,不再悔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你得出怎样的结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