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学习小组围绕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搜集了如下信息,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问题。
信息一: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信息二:《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强调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宪法宣誓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2)简述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的重要意义?
信息三:“法者,治之端也。”今日中国,法制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念、社会共同信仰,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3)青少年应怎样树立法治信仰?
将健康与其他利益相比,健康是“1”,名誉、金钱、友情、爱情、地位等都是“0”。有了“1”,这个数可以是十、百、千、万乃至无穷;若没有“1”,即失去了健康,后面的名誉、金钱等再多也是“0”。
(1)这个比喻强调了公民什么权利的重要性?
(2)在我国有哪些法律保障此项权利?请举两例
(3)作为青少年,你将怎样行使这一权利?
在我市J中有这样的一位女生。在家里,她主动拖地、洗衣服,用行动减轻父母的劳累;在学校,她刻苦学习,积极参加课间体育活动,用行动不断完善自己;在双休日,她到老年公寓帮助孤身老人打扫房间,用行动温暖社会;在闲暇时间,她进行文学创作。不断向杂志社投稿,用行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权利就像手上捧着的一颗珍珠,它体现着当家作主的荣耀;义务就像手里握着的一把锄头,它意味着要付出辛劳的汗水。我要一手捧着珍珠,一手握着锄头。”
(1)分析材料:这位中学生女孩积极行使了哪些权利?认真履行了哪些义务?
(2)探究问题:作为一名公民,为什么要“一手捧着珍珠,一手握着锄头”?( 3分 )
(3)承担责任: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上承载着沉甸甸义务和责任。你将如何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和责任?(5分)
材料一:青春期的心理充满着矛盾,这些矛盾有时让我们感到苦闷,如果处理得不好将会成为我们发展的阻力,处理得好将使我们顺利成长。以下是你遇到的一件事:考试前,好朋友央求你在考试时让他看一下你的答案。
(1)请你对这一现象给出自己正确的做法,并说明理由
材料二:2010年11月15日,上海静安28层教师公寓发生特大火灾,造成50多人死亡……事件发生后,上海各界群众自发进行悼念和踊跃进行捐款捐物活动。针对捐款活动出现了下列两种声音:
声音1:帮助他人,不仅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
声音2:有钱不知道自己用,这些人真傻。
(2)你赞成哪种说法?请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3)善待他人需要怎样的行动,请你照例续写。
例:善待他人是一声轻轻的问候。
善待他人是:
材料一:2011年10月13日,重庆南滨路附近一小区的电梯突发故障,电梯从3楼突然坠落到1楼和-1楼之间悬起,19名乘客被困。当小区保安闻讯赶来后拒绝向消防报警,而是坚持要等待维修工。乘客因此被困2个多小时后才获救,其中3名女子因缺氧被紧急送医。
材料二: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邻居愤怒不已,向他索赔12.5美元。这12.5美元在当时可谓是天文数字,足够买下125只生蛋的母鸡了。男孩儿把闯祸的事告诉了父亲,并且忏悔。见儿子为难的样子,父亲拿出了12.5美元,说:“这笔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要分毫不差的还给我。”男孩赔了钱之后,便开始艰苦地打工……
(1)你赞成上述材料中谁的做法?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应该具有什么品质?
(3)、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呢?
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10年。10年来,《感动中国》向全国观众展现了100多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其中既有钱学森、朱光亚、袁隆平、季羡林等著名科学家、学者,也有徐本禹、丛飞、王顺友、谢延信、孟祥斌等普通百姓、军人等。
(1)《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请你谈谈举办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
(2)《感动中国》向全国观众展现了100多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他们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请你列举他们身上体现的美德或精神。(至少三方面)
(3)某校九年级二班同学在观看了《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后,开展了“寻找身边的感动”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父母、老师、同学曾经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动,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令你感动的人或事,记录自己的成长。(字数要求50字左左右,注意回答本题不能出现真实姓名、校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