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1840年开始,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粘满了中国人鲜血和耻辱的历史。侵略者和掠夺者无一时不再撞击古老国家脆弱的外壳。人的生命和尊严、国家的存亡与荣辱在此后的百年后,达到最后的极限…
材料二:60年前8月15日,日落东瀛。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材料三: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将12月13日设立为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          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材料四:毫无疑问,灾难和屈辱应当永远被记住,这是后来者的道义责任。但仅仅记住这些是不够的。仅仅强调屈辱、苦难的记忆,其实难免是对先烈们的不敬。他们胜利了,我们更不能忘却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一“1840年”近代史的开端是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60年前8月15日,日落东瀛”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
(3)材料三的两处横线处都应填上那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遇难者人数达到多少?
(4)结合上述材料,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科索沃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历史进入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请按要求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官就是当时学术交流中心。
(1)材料说明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历史活动课上,四位同学在表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短剧时,说了下列台词,请在号内写出这四句台词的代表人物:

A.“民贵君轻,仁政于民”()
B.“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C.“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材料二:“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201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于9月27日晚8时在杏坛剧场隆重举行华灯万盏的东方圣城曲阜此刻星光璀璨、万众瞩目。
(3)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4)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对这种情况,孔子采取什么措施突破了这种限制?
材料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5)材料中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用法令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规定五家为一伍……。但是这样做后,先王的制度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
-------《史记》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商鞅变法的理论属于哪家思想学派?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4分)。
(3)材料三说明商鞅变法触犯了什么人的利益(1)?是变法中的哪项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2)?
(4)材料四说明商鞅变法达到了怎样的目的?
(5)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商鞅变法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依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
(2)在这一制度下,最高等级是谁?最低等级是谁?
(3)什么人可能成为诸侯?诸侯要履行什么义务?
(4)春秋时期,展开争霸的是哪个等级的人?
战国时期,开展“百家争鸣”的主要是哪个等级的人?
(5)这一制度在西周时有何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为政以德”。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是“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列出三条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在中国古代史有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自古以来,人类通常是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集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分别是什么居民的房屋?写出他们的主要代表农作物。
(2)材料二中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
(3)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写出两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