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华阳国志》中有关都江堰的叙述:
岷山多梓(树)、柏(树)、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工省用饶(都江堰修成后可利用岷江水运送岷山上的木材)。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请回答:
(1)都江堰是在哪一时期由谁主持修建的?(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都江堰的作用。(4分)
(3)你认为我国古代都江堰的建成向人们昭示了什么?(4分)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近代化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终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并逐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该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1分)
(2)说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分)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分)
(4)从我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到现代化的蓬勃发展,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去年以来,日本右翼围绕着“钓鱼岛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开展日美联合夺岛军演等系列活动,引起中国人民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问题的极大关注。某班同学针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进行归类学习,收集到了以下图片和材料,让我们一起阅读与感悟。
材料一
材料二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图一中的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图二情境发生在1662年初我国的某宝岛,与此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17世纪中期,面对图三的情境,清朝皇帝组织什么反击战打败沙俄,并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什么条约解决了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材料一所涉及的史实体现了材料二的哪一观点?请你再用清朝的一例史实来证明材料二的另一个观点。
(4)“学史使人明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问题”,谈谈“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
维护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⑴林肯在1858年的一次演说中指出:“分裂之家能弄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要解决的两大社会问题是什么?
⑵2014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8周年纪念日。18年前,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伟大构想是什么?这一构想还成功解决了什么问题?
⑶中国人相信: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邓小平和林肯在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上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取得了怎样的相同结果?由此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变之之法,富国为先。……闻日本索偿二万万是使我臣民上下三岁不食乃能给之。若借洋债,合以利息折扣,百年亦无偿理,是自毙之道也。与其以二万万偿日本,何如以二万万外修战备,内变法度哉!
——康有为《公车上书》
(1)材料一中“日本索偿二万万”是因为哪一场战争的失败而导致的?你认为康有为等上书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材料二中的“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为了实现中国梦一代代的中国人在不断的努力奋斗着,请问孙中山先生为了实现中国梦而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3)你的“中国梦”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
除旧布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20世纪,面对社会的动荡或剧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如20年代初的俄国,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几个时期在俄美中三国各自进行了什么改革?
(2)俄美中的改革有何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