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①。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②,使臣受吏民之垢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①吊:慰问,此指吊唁。②不肖:没才能。③垢:耻辱。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之使臣受吏民之垢 | B.太守自谓也谓老父曰 |
C.不亦说乎岂有说乎 | D.故患有所不辟也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孙叔敖为楚令尹 ,一国吏民皆为贺。 ⑵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乙文中老父提醒孙叔敖在治理国家方面应该注意哪三点?
请简要评价乙文孙叔敖的做法。我们课本中也有文章提倡这种做法,请写出篇名。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子城 ①西北隅,雉堞(dié)圮(pǐ)毁 ②,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③,幽阒 ④(qù)辽夐(xiòng),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 ⑤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 ⑥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锡《黄冈竹楼记》)
【注释】:①子城:城门之外的套城。②雉堞圮毁:雉堞,城墙上矮而短的墙。圮:毁坏。③平挹江濑: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手可汲。挹:汲取。濑:沙滩上的流水。④阒:静。⑤公退:办公归来。⑥第:只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日光下 (澈:清澈) |
B. 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 |
C.不可具 (状:描述) |
D.夏 急雨(宜:合适)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记 而去/公退 暇 |
B. 岸势犬牙差互/待 酒力醒 |
C.潭西南 望人/人不知 不愠 |
D. 其境过清/不 物喜 |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渲染了一种凄冷冷落的气氛,表明了自己在官场上无所依傍的苦闷;"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写出了作者在小竹楼上观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B.【甲】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和环境,寄托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自己怨愤抑郁和孤清悲凉的心境;其中虽因景美,获得短暂快乐,但字里行间却深蕴着忧伤。
C.【乙】文着意写竹楼之胜,江山烟云之妙,充满诗意画意,反映了贬谪生活中随遇而安、游于物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封建士大夫那种高洁的人生境界,在淡泊的生活情趣中也透露了对仕途坎坷的愤激与不平。
D.对联"见永州石潭,乐山水竹树,感受凄寒之景;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消遣世虑之情"表现了【甲】、【乙】两文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愤懑而寄情山水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 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 ②者斩焉,彗帚 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 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竹本 固 |
固:牢固 |
B.始于长安 求假居处 |
求:探求 |
C.不终日而 毕 |
毕:完成 |
D.以 贻其后之居斯者 |
贻:留给 |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②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3)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亦不 详其姓字 |
详:详细 |
B、 造饮辄尽 |
造:到 |
C、曾不吝情 去留 |
去:离开 |
D、不 戚戚于贫贱 |
戚戚:忧愁的样子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 以为号焉 |
不 以物喜 |
B.亲旧知 其如此 |
其 真无马邪 |
C.既醉 而退 |
学 而不思则罔 |
D.无怀氏 之民欤 |
予尝求古仁人 之心 |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 |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
B. |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
C. |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
D. |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 |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
B. |
五柳先生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
C. |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时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
D. |
文章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游大林寺序(有删改)
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叹曰:"此乃匡庐(庐山)第一景也,然由驿路至此,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迄今二十年,寂寞无继来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1)解释下列句了中的加点词语。
①其岸势 犬牙差互
②不可久 居
③以其境过 清
④ 既而周览屋壁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如鸣佩环 |
如至人间仙境 |
B.心乐 之 |
名利 之诱人也如此 |
C. 乃记之而去 |
此 乃匡庐第一景也 |
D.潭中鱼 可百许头 |
不 可知其源 |
(3)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停顿节奏(只划一处)。
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4)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②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译文:
(5)【甲】【乙】两文作者同为游览山水,柳宗元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白居易感叹"名利之诱人也如此!"他们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芼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 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 ①,中贮苦茗,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 ②.故笔法超绝。 王 阬亭闻其名 ,特访之,避不见,三访皆然。其高傲如此。
(选自邹弢《三借庐笔谈》,有删改)
【注】①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②蒇(chǎn):完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性尤怪 僻 |
僻:癖好 |
B. 置行人大道旁 |
置:放置 |
C.必强执与 语 |
语:交谈 |
D.必令畅谈乃 已 |
已:停止 |
(2)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②王阮亭闻其名,特访之,避不见,三访皆然。
(3)蒲松龄为什么能写出《聊斋志异》?请根据选文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