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有近1亿人口,但该省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5.8%。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当地政府向富士康公司提供了更为优惠的土地、税收政策和用工条件。据此并根据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根据材料和图中信息可以推断,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应该提供
①优惠的政策 ②丰富的人力资源 ③广阔的市场 ④雄厚的科技力量
| A.①② | B.②③ |
| C.③④ | D.①④ |
富士康公司在河南设厂,将会
| A.改善当地环境 | B.导致大量农民失业 |
| C.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 D.吸引大量人口外迁 |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
| A.各国人口控制政策 | B.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
| 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 D.自然灾害和战争冲突 |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环境人口容量研究工作。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l6.6亿、l5.1亿、l3.8亿。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0~12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
| B.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在16亿左右 |
| C.我国人口约为13亿,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人口与资源之间几乎没有矛盾 |
| D.从土地资源看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l6亿 |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 B.人口文化 |
| C.资源状况 | D.生活消费水平 |
关于我国人口容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 |
| B.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
| C.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均消费水平无关 |
| D.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
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尤以山东人最多。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迁入现象,称为“闯关东”。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迅速,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根据上述材料回答7~9题。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
①山东省人口多,生存压力大②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③政策鼓励
④山东省环境恶化,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难民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①④ |
改革开放以来,导致“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 B.环境因素 | C.经济因素 | D.文化因素 |
从“闯关东”到“雁南飞”,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
| B.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因素 |
| C.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巨大的拉力因素 |
| D.人口的迁移都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 |
图2—1—3是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读图回5~6题。
符合图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是
| A.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 |
| B.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
| C.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 |
| 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
引发图中所示的城市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组织 | B.环境恶化 |
| C.经济差异 | D.投亲靠友 |
图2—1—2是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1997年,福建省人口H;生率为l2.41%。人口自
然增长率为6.32‰,图中与福建省人口增长模式似的
类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增多 |
|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
|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
| 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