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该图为三圈环流中南半球的低纬环流圈,S线代表近地面,则
| A.①为高空南风 | B.②为大气受热力因素下沉 | 
| C.③为东北信风 | D.④为大气受热力因素上升 | 
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季风属于环节① | 
| B.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是环节② | 
| C.夏季风属于环节③ | 
| D.环节④和环节②的量一样大 | 
如果该图为太平洋上的洋流示意图,S线代表某条纬线,则因寒暖流交汇而形成世界著名渔场的是
| A.E | B.F | C.G | D.H |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结合图,完成下列问题。
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 A.RS—GIS—GPS | B.RS—GPS—GIS | 
| C.GIS—RS—GPS | D.GPS—RS—GIS | 
“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
| 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 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 
| C.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 D.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 
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像。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比较两幅影像,可判读和分析出()
| 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 | 
| 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 | 
| 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 | 
| 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 | 
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 
| 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 
|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 
|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 
图是某区域不同时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有关该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沿河流、交通线分布明显 | 
| B.受地形影响,聚落间联系不便 | 
| C.聚落间均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 | 
| D.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 
下列不属于该区域20年来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 A.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 B.矿产资源得到开发 | 
| C.旅游业的兴起 | D.再城市化明显 | 
图为我国某省区按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最可能是()
| A.积温的多少 | B.地形和土壤状况 | 
|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 
造成图中四大区域形成的因素是()
| A.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 B.太阳辐射由南向北递减 | 
| C.地形南高北低 | D.河流南多北少 | 
下图是某日某时刻30°N纬线圈和72.5°E经线的昼夜分布状况,据图回答各题。
P地位于Q地的
| A.东北方 | B.东南方 | C.西北方 | D.西南方 | 
若当日一架飞机在M地日出时起飞往Q地,在Q地日出时降落,则飞机飞行的时间为
| A.5小时 | B.5.5小时 | C.6小时 | D.6.5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