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材料二:《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是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2007年新华网“十七大”特稿
材料三: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材料一中“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哪一年?“焕然一新”的事例有哪些?(列举20世纪20年代的2个事例)
(2)材料二中的“力挽狂澜”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在中共党史上有何历史地位?
(3)材料三中的这一报告是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所作?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会后为实现“光明的前途”中共与国民党进行了什么政治斗争?还发起了哪些重大战役?(举一例)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欧盟的成立 西部大开发战略 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观察下列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图二 日本递交投降书
⑴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两次战争的结果?造成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⑵图二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⑶从两幅图片能看出近代日本的发展与战争密切相关,这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在人类近代文明的历史上,理论常常是行动的先导。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曾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事实上,近代历史的发展正是建筑在先进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请以下图人物为例,叙述他的贡献。(内容应包含:时期、国家、主张、影响。字数在100字左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让中国巨轮从计划经济体系中破浪而出。坚冰已经打破,第一艘开出的帆船是农村改革。
材料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80年安徽凤阳县产粮5. 02亿千克,1981年产粮6.7亿千克,1982年产粮7. 15亿千克。
材料三:1984年,农村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达1750多万家,从业人员8805万,产值47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4%,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1)结合材料一回答,我国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什么政策让凤阳县的粮食产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改革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上述农村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基本道理?

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分别是什么文字?
(2)上述两种文字所代表的地区文明有哪些相似之处?
(3)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把文字的出现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材料二“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世界工业平衡变化表(1860-1980年)

时间位次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第四位
1860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80年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1900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1980年
美国
日本
苏联
德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
——1984年日本文部大臣在北大的演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在工业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生产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三,指出1860~1980年英国和美国的变化情况。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