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学而习之( ) 吾日省吾身( )
四十而不( ) 人不其忧( )
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给我们有什么启示?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姚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之,访以海上事。敬恒对曰:“游魂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之息无甚增益,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生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知者。
【注】①市廛:店铺集中的地方。②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③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下列句中的“之”与“潜斋之殁”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时有物外 B.悍吏来吾乡 C.何陋 D.辍耕垄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没有著书,知道他的人少,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长跪,愿得改行:      (2)闽督姚公盛之:      
(3)宪使之:        (4)故知者:      
翻译下列句子。
(1)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
(2)独见敬恒而许之。

贾复字君文,南阳冠军人也。少好学,习《尚书》。事舞阴李生,李生之,谓门人曰:“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王莽末,为县掾,迎盐河东,遇盗贼,等比十余人皆放散其盐,复独完以还县,县中称其信。
时下江、新市兵起,复亦聚众数百人于羽山,自号将军。更始立,乃其众归汉中王刘嘉,以为校尉。复见更始政乱,诸将放纵,乃说嘉曰:“今汉室中兴,大王以亲戚为藩辅,天下未定而安守所保,所保得无不可保乎?”嘉曰:“卿言大,非吾任也。大司马刘公在河北,必能相施,持我书往。”复遂辞嘉。
光武至信都,以复为偏将军。及拔邯郸,迁都护将军。从击青犊①于射犬②,大战至日中,贼阵坚不却。光武传召复曰:“吏士皆饥,可且朝饭。”复曰:“先破之,然后食耳!”于是被羽先登,所向皆靡,贼乃败走。诸将咸服其勇。又北与五校战于真定,大破之。复伤创甚。光武大惊曰:“我所以不令贾复别将者,为其轻敌也。果然,失吾名将。闻其妇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复病愈,追及光武于蓟,相见甚欢,大飨士卒,令复居前,击邺贼,破之。
【注】①青犊:和下文的“五校”均为起义军。②射犬:地名。
下列句中的“而”与“天下未定而安守所保”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言和而色夷 B.委而去之 C.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D.先天下之忧而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复到河东运盐遇上盗贼,同行的十多人都弃盐而逃,只有贾复完整带着盐回到县里,赢得人们的称赞。
B.贾复好说大话,出言不逊,所以汉中王刘嘉不敢留用贾复,委婉地打发他到别处去。
C.光武帝之所以不让贾复单独带兵打仗,是因为他过于勇敢而容易轻敌。
D.本文既介绍了贾复好学守信,又表现了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的特点,可谓文武双全。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李生之奇:遇盗贼会:
③乃其众归汉中王刘嘉将:持我书往第:
翻译下列句子。
⑴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
译:
⑵大战至日中,贼阵坚不却。
译:

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此其先生者也。
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吾知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也。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此其后生者也。
昔者郭君出郭,谓其御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梁糗。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以不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者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块,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
[注释]本节选的上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者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何也?”曰:“犹言‘先醒'也。”
下列句中的“以”与“是以忧也”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生以乡人子谒余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楚庄王德行威望都很高,但还忧心忡仲,根本原因是诸大夫的见解不如自己高明。
B.宋昭公在悟出自己出亡的原因之后,改操易行,安义行道,得以扬美名于宋。
C.郭君终未被御者点醒,穷途末路还陶醉在“独贤”的光环中,慨叹作贤者的不易。
D.本文用三个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先生者”“后生者”“不生者”的区别,令人警醒。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①能自取师者②吾知所以亡矣
③子知吾亡乎 ④郭君作而怒曰
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①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2分)
②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 (2分)

李浩,字德远。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焙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竞。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蛡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②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③于上前,上谓:“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节选自《宋史·李浩传》)
【注】①秦熺:秦桧之子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③谮:诬陷。
下列句子中的“以”与“此见忌于众”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祭尉首 B.不物喜 C.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D.土砾凸者为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熺凭借宰相秦桧儿子的身份考中状元,招揽读书人,同年考中的都去拜见他,李浩毅然不去。
B.台州训练禁军的官员贪婪残暴,于是禁军中有人图谋作乱,被李浩用语言震慑住。李浩查出为首的四个人,施以黥刑后流放,事情得以平定。
C.朝廷买米八万石,李浩检举负责的官员克扣官钱。户部打算凑一个数目蒙混过去,大理寺跟着附和,李浩力争严查,得到皇上认可。
D.李浩为人傲慢,平时从来不给人好脸色看,对用金钱诱惑他的小人,不予理睬。图谋害他的人用尽各种方法,但是皇上始终保全庇护他。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兼光禄寺丞()②户部不敢()
③上其言()④以此忌于众()
翻译下列句子。
①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
答:
②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
答: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少仕蜀,为郎。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帝闻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于家。
注:①醮:改嫁。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明明,这里指圣明的皇帝。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密奉事孝谨闻”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怪之矣 B.先帝简拔遗陛下 C.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D.其境过清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李密对于亲自抚养他的祖母刘氏非常孝顺和恭敬。
B.泰始初年,皇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嫌官职太小,就以祖母年长,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D.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但因朝中无人,被调到汉中做太守,他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则泣侧息涕:使吴数:
③华之善:④后于家卒:
翻译下列句子。
(1)安乐公何如?
答:
(2)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