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本文作者是           ,号醉翁、六一居士,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2分)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翼然临于泉上者(   )             (2)野芳发而幽香(        )
(3)山肴野蔌(              )             (4)觥筹交错(            )
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答: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3分)
答:                                                              
                                                                    
“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
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小题。 (9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释划线字。
(1)选贤能() (2)故人不独其亲( )
(3)男有( )(4)盗窃乱贼而不()
.翻译: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
守株待兔
《韩非子》
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宋:春秋战国时国名。株:树橛子。释其耒:放下他的农具。冀:希望。⑤身:本身。⑥宋国:全宋国之人。
.运用所学过的文言字词知识,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触株 ()②冀得兔 (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故事中的“宋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嘲笑?

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回答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下列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之,不亦乎?(习:复习 ;说:通“悦”,愉快,高兴)
B.吾日三省吾身 (三:三次;省:反省)
C.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罔:迷惑;殆:有害)
D.恕乎!己所不,勿施于人。(其:大概;欲:想要)

、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以为
B.不为不知       然后松柏之后凋也
C.温而知新       时有物处之趣
D.吾日三吾身      见不贤而内自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课外文言文阅读。
宋有狙①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俄③而匮④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⑤于己也,先诳⑥之曰:“与若⑦芧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①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②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③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④匮——音溃(kuì),缺乏,不够的意思。 ⑤驯——音训(xùn),驯服,顺从的意思。⑥诳——音狂(kuáng),欺骗,瞒哄的意思。⑦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⑧芧——音叙(xù),橡实,一种粮食。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本文涉及到一个成语是:。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雎曰 (谓:告诉) B.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C.天下缟素(缟素:穿丧服) D.长跪而之(谢:道谢)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唐雎使于秦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B.①徒有先生也②头抢地耳
C.①此庸夫怒也②夫专诸刺王僚也
D.①秦王怫怒②有亭翼临于泉上者

.下列有关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秦王叙述“天子之怒”引起战争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炫耀武力,想用战争来进行恫吓。
B.外交辞令中常有言外之意,“与臣而将四矣”的言外之意是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
C.“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表示秦王已经屈服,说明他已经明白自己所作所为的不对,并主动放弃了这场战争。
D.在唐雎与秦王的这场斗争中,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⑵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