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7分)
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①汉东: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②尧辅: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贮故书在壁间(                 )            
(2)徒见其浩然无涯(               )
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分)
答:                                                             
欧阳修儿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3分)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箅(bì):蒸饭的工具。②馏:把食物蒸熟。③糜子:粥。④更相:互相;易夺:改正补充。
解释句中加线的实词
(1)宾客陈太丘宿()(2)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3)俱而窃听()(4)仿佛之()
找出与“乃俱窃听”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曹刿)乃入见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乃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句子
(1)尔颇有所识不?
(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太丘所言“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也()⑵野芳发而幽香()
⑶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⑷伛偻提携()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



遭贬谪的朝廷弃儿不胜枚举,流放的屈原,不得志的苏轼,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从这些人身上你获得哪些启示?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______________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______________
(3)媵人持汤沃灌汤:_______________
(4)腰白玉之环,左佩刀,腰:_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置负郭①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③,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高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④,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也。
注释:①负郭:距城很近。②稔:庄稼成熟。③殁:去世。④敛:收敛尸体。
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咸(全、都)施之 B.置(放弃)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C.尝(曾经)有志于是矣 D.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留给)其子也

下面句中加点的“而”字与“公虽位高禄厚,而贫终其身”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A.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C.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则》)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词语。
文理泯然环谒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从道理上说,是因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