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①》一文,完成小题。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④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⑤百仞。山八九折⑥,折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⑦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⑧,观山烧⑨,火甚。俯仰度⑩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⑪中流,掬弄珠璧⑫。到家,二鼓⑬,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⑭,不复甚寐⑮。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殆:大概。⑤悬水:瀑布。⑥折:弯转。⑦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⑧倒行:顺来路回去。⑨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⑩度:越过。⑪击汰:击水,汰:水波。⑫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⑬二鼓:二更。⑭颓然:衰老的样子。⑮寐:睡觉。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循山而东( ) ②食余甘煮菜( )
③顾影颓然( ) ④书以付过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折处辄为潭
A.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
C.为其来也(《晏子使楚》) | D.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使楚》)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与 幼 子 过 游 白 水 “ 佛 迹 院 ”翻译下列句子。
⑴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
【注】①树杪(miǎo):树梢。
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
【乙】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宋元《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
②头不得顾( )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④乃记之而去(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
A.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
B.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
C.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
D. |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土,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
【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文言文阅读。
王舆,合淝人。舆初为小校,从周本攻危全讽①。临战,本视贼水栅②,部分诸将,指旁山头一小营,谓舆曰;“尔往为我取彼。”舆唯唯③,而色不欲行。本曰:“尔惮往耶?”舆曰:“公必不以舆为不武,请得此柵破之,舍而趋彼何为?”本大喜曰:“尔亦知此为必争之地耶?吾本自行,今为尔功,劳而遣之。”舆乘轻舟,袭破其前锋,遂排栅入,诸军继址,贼大溃。
与监军甄廷坚不相得,会廷坚被诬告有贰志,烈祖④遣使械⑤廷坚。舆刺知之,密告廷坚,因为谋曰:“今独可即日乘轻舟,归阙待罪,毋与中使⑥遇。”廷坚恐惧,不暇为他谋,即从其计。至金陵,遇赦得免。
舆少从军攻润州,为巨弩所射,中右耳。矢自左耳出,又中旁一人,犹立死。舆扶归营,卧百余日复起耳至老不聩亦无瘢痍⑦。攻颍州,倚营门,仗剑驱士卒登城。城上机石发,中营门及铠之半,皆糜碎,而舆不伤,莫不异之。
(选自陆游《南唐书》,南京出版社,有删节)
【注】①周本、危全讽;均为人名。
②栅:设置水寨时插在水中的木桩。
③唯唯;应答声。
④烈祖:指南唐皇帝李昇(biàn)。
⑤械:特指枷锁、镣铐一类的刑具。此处作动词。
⑥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
⑦瘢痍(bān yí):创伤后留下的瘢痕。
(1)文中画浪线句子的断句,文博拿不准,请你用“/”标出来。(限三处)
卧 百 余 日 复 起 耳 至 老 不 聩 亦 无 瘢 痍
(2)文中有三个词语,文栋不理解,请你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只写出词义)
方法指引 |
文中语句 |
字词解释 |
【借助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惮:1.dàn①畏难,害怕。②敬,敬畏。③通“瘅”,劳苦。2.dá④惊惧。 |
尔惮往耶 |
惮:①____ |
【课内迁移】“莫不异之”中的“异”,根据《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可理解为“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
遂排栅入 |
遂:②____ |
【成语推断】“舍而趋彼何为”中的“趋”,可以根据成语“趋之若鹜”中的“趋”推断为“奔向,奔赴”的意思。 |
不暇为他谋 |
暇:③____ |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文雅觉得不大好懂,请你翻译。
舆少从军攻润州,为巨弩所射,中右耳。
(4)文栋认为文中王舆个性鲜明,请你结合选文简析其形象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公多谈吏事
张芸叟①初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更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②。今先生多教人更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③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④。吾昔贬官夷陵,彼非人境也。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⑤,不可胜数。且夷陵荒远偏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矣。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迨⑥令三十余年,出入中外⑦。忝尘三事⑧,以此自将⑨。今日以人望我,必为翰墨致身:以我自观,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⑩。”是时,老苏父子间亦在焉,尝闻此语。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⑪,或问之,则答曰:“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选自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有改动)
[注释]①张芸叟官至吏部侍郎,是欧阳修的晚辈。
②“莫不”句没有不把道德文章作为最想听的。
③吾子:对别人的一“种尊称。
④及物:造福社会。
⑤枉直乖错:冤屈错误
⑥迨(dài)至,到。
⑦出入中外:指在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
⑧忝(tiǎn)尘三事:很惭愧位列三公。
⑨以此自将:拿这句誓言自勉。
⑩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亮,通“谅”,确实。报,回应,应合。
⑪任:担任,胜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免有请( ) ②所未谕也( ) ③尝闻此语(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学者之见先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
B. |
无以遣日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C. |
我于欧阳公处学来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
D. |
或问之,则答曰 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
(4)下列属于“亮是当年一言之报也”中“一言”所指代的一项是( )
A. |
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 |
B. |
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
C. |
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
D. |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
(5)作者在文末写“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有什么用意?
文言文段阅读
范蠡①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②。……于是自谓陶朱公。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范蠡: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②陶:地名。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乃:______________ 间: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列文字断句。(画两处)
居 家 则 致 千 金 居 官 则 至 卿 相 此 布 衣 之 极 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范蠡乘船到齐国,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
B. |
经过长期不懈的辛苦劳作,范蠡父子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
C. |
范蠡辞相的原因是他认为位高权重、久负盛名是不祥之兆。 |
D. |
从“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可以看出范蠡是一个不重名利的人。 |
文言文段阅读(13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可得兼 风雨兼程 统筹兼顾 |
B. |
不为苟得 一丝不苟 苟全性命 |
C. |
人之所恶 深恶痛疾 褒善贬恶 |
D. |
可以辟患 不以物喜 严阵以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文段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