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

【注】①树杪(miǎo):树梢。

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

【乙】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宋元《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下望星河倒注( )

②头不得( )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④乃记之而(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叔辈台大松树下

A.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D.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土,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

【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与朱元思书》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点词的意义。
⑴ 略无处阙:⑵ 自非亭午夜分亭午:
沿溯阻绝沿:引凄异属: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峡七百里中非亭午夜分 B.巘多生怪柏哀转久
C.王命急宣凭或立,不一状 D.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

请将文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文章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闺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下列各句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巨绅家将嫁女适:适逢 B.又出示闺城户口各归第宅谕:告知
C.乃嘱吏目阴:阴谋 D.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家设:假如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请概括于成龙的性格特点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1) 阡陌交通阡陌:(2)便还家要:
(3) 余人各复其家延:(4) 便向路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B.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
C.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D.遂与外人间寻向所志,遂迷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文通过虚拟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桑竹之:②阡陌交通
③便还家④怡然自乐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文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主(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选自《三国志》卷三十二)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往 来 者 皆 怪 此 树 非凡
(2)喜 怒 不 形 于 色
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谓当出贵人()(2)先主以兄之()
(3)自见其耳()(4)见而之()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⑴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
⑵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少年时代的刘备是怎样的人?请你简要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