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定公①问于颜渊②曰:“东野③子之善驭乎?”颜渊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定公不悦,入谓左右曰:“君子固谗人乎!”三日而校④来谒,曰:“东野毕之马失,两骖列⑤,两服入厩⑥。”定公越席而起曰:“趋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⑦,吾子曰:‘其马将失。’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对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⑧,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今东野毕之驭,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进乎⑨?”颜渊对曰:“臣闻之,鸟穷则啄⑩,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节选自《荀子》,有改动)
【注】①定公:鲁国国君,鲁定公。②颜渊:即颜回,孔子最得意弟子。③东野:即下文“东野毕”。 ④校:校尉,古代官职。⑤两骖(cān)列:车两旁套马的缰绳断裂了。⑥两服入厩:有两匹马回厩了。⑦吾子:先生。⑧舜巧于使民:舜很巧妙地使用人民。⑨可得少进乎:还可以再说一点吗?⑩鸟穷则啄:鸟被逼到尽头就会啄人。下文“攫”,即抓人。.⑴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东野子之善驭乎( ) ②君子固谗人乎( )
③历险致远 ( ) ④然犹求马不已( )
⑵选出与例句中 “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臣以政知之
A.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 B.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D.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不 识 吾 子 何 以 知 之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颜渊看似说马,实则论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颜渊想要阐明的为政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 躬耕于南阳
② 夙夜忧叹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出师表》是诸蔼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
B. |
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
C.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
D. |
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斯是陋室:
②惟吾德 馨:
③谈笑有鸿 儒:
④无案牍之劳 形: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何可一日无此君!
(3)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两人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陶渊明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欲穷其林 |
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
B、 悉如外人 |
悉以咨之 |
C、停数日, 辞去 |
蒙 辞以军中多务 |
D、未果, 寻病终 |
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
(2)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地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
B. |
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
C. |
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
D. |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
阅读《故乡》和《孔乙己》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紋;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乙】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已。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选段的内容。
【甲】 。
【乙】 。
(2)【甲】文中的"厚障壁"指什么?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3)【乙】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该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4)结合选文,回答问题。
①"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②"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5)【甲】文中闰土和【乙】文中孔乙己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上。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 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颜富家人,食鳜鱼被鲠,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病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与食。时无此果,以核研末,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
(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