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①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②属:同“嘱”,此处引申为“劝酒”。 ③共适:共享。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于泉上              (2)醉翁之不在酒           
(3)泛舟游赤壁之下              (4)而莫消长也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耳得而为声

A.醉翁意不在酒
B.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C.有良田美池桑竹
D.募有能捕者,当其租入。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期间所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还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请结合【乙】文第2节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届辽宁锦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加点的字词。
(1)豁然开朗(2)阡陌交通
(3)使民重死而不远(4)虽有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完成下表。

【甲】

设酒杀鸡作食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美其服



(届吉林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本文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虽乘御风 (2)属凄异
文章第1段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
春冬之时,三峡清奇秀脱,深幽隽逸,趣味良多,请从第3段中找出一处描写“趣景”的句子,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届湖南衡阳中考)阅读《三峡》,完成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沿阻绝()② 湍绿潭()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疾也不物喜
B.间千二百里真无马邪
C.春冬时乃记而去
D.王命急宣而长烟一空

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

(届湖北恩施州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8分,每小题2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 心之⑵其岸势犬牙差互
⑶ 以其境过⑷ 乃记之而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⑵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2段写游鱼和潭水。描写游鱼,除了正面描写,还采用了 的手法,写出了游鱼的自由快乐,表现了作者快乐的心情。描写潭水,抓住了潭水的 特点。
作者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届海南中考)阅读《伤仲永》,完成问题。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选自人教版教材)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yì)人奇之 B.以钱币(qǐ)之
C.环(jiē)于邑人 D.(mǐn)然众人矣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仲永(2)借旁与之
(3)稍稍宾客其父(4)泯然众人矣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识书具。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仲永由“神童”最终变为了常人,说明了什么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