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海南中考)阅读《伤仲永》,完成问题。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选自人教版教材)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邑(yì)人奇之 | B.以钱币乞(qǐ)之 |
C.环谒(jiē)于邑人 | D.泯(mǐn)然众人矣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伤仲永 (2)借旁近与之
(3)稍稍宾客其父 (4)泯然众人矣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识书具。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仲永由“神童”最终变为了常人,说明了什么道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鄙:
(2)小信未孚 孚: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凭借什么判断敌人真的被打败了?(用原文回答)
阅读《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解释词语的意思。
①患:②蹴: 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仪①受辱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②,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③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张仪既相秦,为文檄④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⑤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⑥且盗而城!”
(选自《史记》)
【注释】① 张仪:与苏秦同为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②学术:学习游说之术。③醳(shì):通“释”,释放。④檄(xí):征讨的文书。⑤而:你的。⑥顾:却,反而。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门下意张仪( ) (2)掠笞数百( )
(3)为文檄告楚相( ) (4)我顾且盗而城!( )下列各项划线的“以”字与“苏秦自以不及张仪”中“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 | B.我以日初出远 |
C.卷石底以出 | D.太医以王命聚之 |
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⑶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张仪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天下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这归功于他不凡的精神品格。请结合文章具体情节,分析张仪主要性格特点。(至少两方面,4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尔素寡过,何苦而盗耶?”“迫于贫尔。”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资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惧,语之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尔素寡过()(2)既去,复呼之()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从文中看,邻舍子“卒为良民”有两个原因:
(1)
(2)
文言文阅读
〖甲〗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小石潭记(节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微斯人
③以其境过清
A.探求 稍微 冷清 | B.探求 没有 冷清 |
C.请教 没有 清白 | D.请求 一点点 冷清 |
下面划线字,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其境过清 |
B.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 问今是何世 |
C.去 乃记之而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 |
D.异 或异二者之为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
D.〖甲〗、〖乙〗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