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8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2)略无处(       )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绝:哀转久绝群响毕绝
C.故:故渔者歌曰两狼之并驱如故
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根据文中意思,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解释下列句加划线词。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②饮辄醉()
③先生不知何人也()④衔赋诗()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
“不求甚解”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予观夫巴陵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悲者矣。
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释划线的词。
胜:薄:
备:景:
下列划线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樯楫摧 倾家荡产 B.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括回答
这个句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上文的作者是宋朝的范仲淹,他认为“迁客骚人”的做法不可取,联系全文来看,他认为应该像古代圣贤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表明了他的伟大抱负是。文中的“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退”指的是;“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但当涉(),见往事耳②父()焉
③日()仲永环谒于邑人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翻译下列句子
(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目的:
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你从这两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假如你的好朋友沉迷于网络,你打算怎样劝告他?
我会对他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有王溥者,桂林人。洪武末为广东参政,亦以廉名。其弟自家来省,属吏①与同舟,赠以布袍。溥命还之,曰:“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粮运由海道多漂没,溥至庾岭,相度形势,命有司②凿石填堑,修治桥梁,易以车运。民甚便之。居官数年,笥无重衣,庖无兼馔③。以诬逮下诏狱,僚属馈赆④皆不受,曰:“吾岂以患难易其心哉!”事白得归,卒。
【注释】①属吏:一起共事的官吏。②有司:专门管理某项事物的官员。③笥:古代盛饭或放衣物的方形竹器。庖:厨房的古称。④馈赆:赠送给远行的人的礼物。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以廉名:闻名
B.溥命之还:归还。
C.以车运易:更换
D.民甚便之便:便利

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亦廉名

A.赠布包 B.易车运
C.诬下诏狱 D.伤先帝之明

下面表述中不能说明王溥清廉的一项是

A.要他的弟弟归还属官所赠的布礼袍。
B.命有司开凿岩石,填平沟埑,筑路修桥,粮食改用车运。
C.任官数年,衣无重彩,食无兼味。
D.蒙受诬陷被捕后,谢绝僚属所赠路费与物品。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1)溥命还之,曰:“一衣虽微,不可不慎,此污行辱身之渐也。”
(2)吾岂以患难易其心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钱泳《治水必躬亲》
【乙】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刍藳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则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病涉:苦于往来涉水。②籧篨(qúchú):古代指用竹或苇编的粗席。③刍藳(gǎo):草把。④漉:捞取。⑤汱(quǎn):本意是河水降落,这里引申为排水。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于掌故()(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3)通南北之水()(4)漉水中淤泥籧篨中()
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
(3)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两则文言文前者侧重于工作态度,后者侧重于具体办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1)甲文告诉我们主持水利工作的官员应当做?
(2)请你说出乙文中古人造堤方法有何巧妙之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