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2) 至于夏水襄陵 ( )
(3)属引凄异( ) (4)飞漱其间 ( )翻译下列语句。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山峡》和《答谢中书书》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国()怀乡②春和景()明与“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 | B.或王命急宣 |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D.或以钱币乞之 |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文中写湖光月色交相辉映的句子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 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是指__________和 _______。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曾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③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④戮:侮辱。
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①齐国好厚葬()②布帛尽于衣裘()
③桓公患之()④厚葬之风休矣()
下面句中没有标点,请在两处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人 何 故 为 之 也 未 几 厚 葬 之 风 休 矣。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用自己的话说说厚葬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什么危害?
古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见:
(2)执策而临之 临:
(3)愿子还而视之子:
(4)去而顾之 顾: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一)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1]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需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额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二)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2],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注]】[1]龃龉(jǐi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2]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辈直道事人(侍奉) | B.师颔其首曰(下巴) |
C.主酒家(主持、掌管) | D.索而饮之(索取)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外官不易为为天下笑 |
B.必以其说驾之公将鼓之 |
C.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不以千里称也 |
D.往别其师门人弟子填其室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
②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两则故事都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③。”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箅(bì):蒸饭的工具。②馏:把食物蒸熟。③糜子:粥。④更相:互相;易夺:改正补充。解释句中加线的实词
(1)宾客诣陈太丘宿()(2)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3)俱委而窃听()(4)仿佛志之()找出与“乃俱窃听”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B.(曹刿)乃入见 |
C.家祭无忘告乃翁 | D.乃知有汉,无论魏晋 |
翻译句子
(1)尔颇有所识不?
(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太丘所言“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其言外之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