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13分)(节选)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将军宜枉驾顾之 ⑵欲信大义于天下
⑶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⑷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贤于材人远矣 | B.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以君为长者 | D.猥自枉屈自三峡七百里中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原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刘备回答的一个“善”字意味深长,请你写出“善”的内涵。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 稍稍宾客其父() (2)泯然众人矣()
(3)尝主编《资治通鉴》()(4)俟能讽诵乃已()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为一时之名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邑人奇之 | B.不能称前时之闻 |
C.或以钱币乞之 | D.卒之为众人 |
.翻译下列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余 闻 之 也 久.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木兰诗》片段,回答问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情景。
(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神弗福也()(4)小惠未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逐之广故数言欲亡 |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C.再而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D.可以一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4、曹刿认为追击的时机是。(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下列各句。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⑵、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方仲永由神 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语句)
答:①、“”②、“”
③、“”你从方仲永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