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合课本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3分 )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B.要北上抗击侵华日军
C.要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D.要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

(2)“三军过后尽开颜”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从上图《红军过草地》的事件中,你感受的长征精神是什么?(至少写出2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问答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红军长征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世界的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6月4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演讲时声称,“印度与中国在陆地上接壤,日本与中国则经海洋接触。然而,1500多年以来,中国同日本、印度的关系从来不曾圆满。”
(1)材料一中“1500多年以来,中国同日本、印度的关系从来不曾圆满”。请你举出古代史上中日、中印友好史实各一例加以驳斥。
材料二:2014年3月8日,全国人大会议上外交部长王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至于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作榜样。”
(2)一战前,英、德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组建了哪两大军事侵略集团?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哪场战争?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
材料三:

新时期的“东方慕尼黑”《露馅》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你认为造成目前中日关系僵局的原因有哪些?
(4)面对中日关系,青少年应怎么做?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摆脱不了政治环境的影响。综观国共关系史,随着两党关系的演
变,中共对蒋介石的评价也有不同。自西安事变以后,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逐渐发生变
化,特别是1937年到l945年期间。如:l938年在延安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说
过“国民党历史上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是蒋介石”。l945年,
中共也公开表示, “承认蒋先生的领导,承认蒋先生在全国的地位。”但是,在1946
年到l949年期间,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又发生变化,斥之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还有大众流传的“蒋该死”、“蒋匪帮”之类,就是那个时期出现的。
(1)结合l937年到l949年的主要史实,简要分析中共对蒋介石评价的变化及原因。(8分)
(2)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分)

世界近代史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产生、确立、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一般认为它有两条主要发展线索:一条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产生并向北美、日本等地发展的历史。另一条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全球扩张,使世界逐步形成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又矛盾的整体。
(1)指出l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向北美、日本扩展的主要事件及作用。(4分)
(2)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向全球扩张的主要途径是什么?(4分)

探究题
2010年的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一次科技与文化交融的盛会。历史上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我们沿着科技文化的发展轨迹,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
任务一:梳理知识
(1)列举古代中外人类文化成果各一例。
(2)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哪国?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有哪些?举出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一个示例。(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什么?说出这次工业革命不同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任务二:解决问题
(5)用史实阐明下列观点(只选一个观点说明即可)。
观点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观点二:文化交流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任务三:思考感悟
(6)人类在充分享受科技文化成果的同时,还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下来。

分析说明题
材料:19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出现了新一波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和革命浪潮:
186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1868年起,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资本主义已越出少数几国范围而形成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导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古老的中国也受到冲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选择材料中任一历史事件,简述其基本史实。(提示:从原因、主要措施、作用等方面叙述)
(2)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探索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3)归纳中国这些重大事件的共同作用,并加以说明。
(4)这一时期中国和世界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和革命,向世人昭示出哪些道理?林肯等人的优秀品质对青少年有什么启迪?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