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内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
①二石兽沉焉:                          ②不可得:
石性坚重:                            ④反溯流逆上矣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4分)

A.非木柿如再啮
B.则天下之事公欣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C.一老河兵闻当求于上流
D.石性坚重太丘舍去,去后

翻译下列句子。(5分)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5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呜呼! 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 已有公辅 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 物,以色假 人。虽对人主 ,必同而后言。毁誉 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颁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⑥假:看待、对待。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又何

间:

   

②小大之

狱:

   

③政事文学非不敏且

博:

   

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

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②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3)认真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乐全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

(4)【甲】文中特别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 不群,征聘不就。 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 弱冠,屡造其门 。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后为司空 辅汉朝,乃谓承曰:"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犹存。"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命其子 修子弟礼,就家拜汉中太守。魏武犹以旧情介意,薄其位而优其礼,就家访以朝政,居宾客之右。

(《楚国先贤传》)

【注释】①确然:刚强的样子。②魏武:曹操。③司空:官名,分掌宰相职能。④其子:指曹丕。

(1)阅读甲乙诗文,用诗中词语填空。

《赠从弟》中寒风"    "、冰霜"    ",可看作是对甲文"岁寒"的具体描写。

(2)"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富有气势,请作赏析。

(3)为下列句中"就"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征聘不就    

②就家拜汉中太守    

③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A.从事

B.就职、赴任

C.完成

D.前往

(4)对丙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弱冠,屡造其门。

理解:听闻宗世林德行而到他家(拜访)的人很多。曹操成年后,多次到他家拜访。这样写,从侧面表现了宗世林品德高尚,受人敬重。

B.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

理解:曹操不高兴,但因为自己有贤德的美名,所以对宗世林还是非常尊敬。"犹"字富有意味,表现了曹操复杂的心理。

(5)揣摩曹操与宗世林的对话,完成①②题。

"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

"松柏之志犹存。"

①朗读曹操问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②借助甲乙诗文,谈谈宗世林以"松柏之志犹存"回答的妙处。

(一)自叹

[宋]文天祥

长安 不可诣,何故会高亭 ?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

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回首西湖晓,雨馀 山更青。

﹣﹣(选自《文天祥诗文选译》

【注释】①此诗为文天祥去元军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所作。②长安:即长安堰,在今浙江海宁西北。③高亭:高亭山,当时元军军营所在地。④神龟弗自灵:指自已自投罗网,为敌所俘。⑤雨馀:雨后。


(二)访辛弃疾

[宋]赵溍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 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帅淮 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鳌。

饮罢,宿同甫于斋中。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

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缗 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

﹣﹣(选自笔记小说《养疴漫笔》)

【注释】①帅淮:指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②缗:一千文为一缗。


方法借鉴

文言语句

字词释义

语境推断法:"三跃马而三却"中的"却",根据前文"跃"和后文"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可推断,"却"是"退却"的意思。

稼轩适倚楼望见之

适:①    

成语推断法:"推马仆地"中的"仆",可依据成语"前仆后继"中的"仆"推测为"倒下"的意思。

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

寡:②    

课内迁移法:"稼轩如数与之"中的"与",根据《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的"与",可理解为"给"的意思。

假十万缗以济贫

假:③    

(1)《自叹》--诗中借"    "和"    "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想要带兵杀敌却身陷囹圄的无奈心境。(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

--《访辛弃疾》

印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最能表现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       

(4)根据相关提示,补全下面表格内容。

(5)笔记小说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请从文中找出一例简要分析。

(6)《自叹》中文天祥之所叹,与《访辛弃疾》中辛稼轩、陈同甫之所谈"意似而情非",请对其中的相同之"意"和不同之"情"加以分析。

《范文正公文集》叙(节选)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 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 ,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 ,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 ,始识公之仲子 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 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藁 见属 为叙。又十三年,乃克 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 之愿也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释]①总角:指童年。②韩、范、富、欧阳: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③了:懂得,明白。④许:今许昌。⑤仲子:次子。下面的彝叟为范之三子,德孺为第四子。⑥同僚:同事。⑦藁:同"稿",诗文草稿。⑧属:同"嘱"。⑨克:能够。⑩畴昔:过去,从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先生 轼言,尽以告之    

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    

③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    

④用"/"给文中画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 岂 非 命 欤!

(3)为深入理解作者对范仲淹的感情,某同学提出了下面四个问题。请问,哪一个问题是最有价值的?(填字母)    

A.韩琦、富弼、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B.乡先生最初为什么不愿回答苏轼的问题?

C.苏轼"从旁窃观"《庆历圣德诗》),是不是不够光明磊落?

D.苏轼写自己与范仲淹三个儿子相识,为什么不合在一起写,而要一次一次分开写?

(4)下面这句话是省略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时,你会在空白处补上什么内容?从备选项中选择一项,并简述理由。

______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备选项:A.他们 B.我

(5)上文是《<范文正公文集>叙》全文的上半部分。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和上文的感情基调,结合范仲淹的诗词文章,推测下半部分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时上封事①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 ,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②征:魏征,唐代谏臣。③违:过失、错误。

(1)用"/"给乙文划线句子断句,划两处。

时 上 封 事 者 众 或 不 切 事 帝 厌 之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

天启壬戌

B.使内外 法也

渔人甚

C.征与诸葛亮

卿言多务, 若孤

D.帝悦,皆慰

孔子云:何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

(4)结合甲、乙两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和魏征提出的共同建议是什么。这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