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
C.怀民亦未寝(睡觉) |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
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 B.即景生情 | C.类比象征 | D.以物喻人 |
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左佩刀,右备容臭()翻译下面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 “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 ①适:到……去②味败:品味败坏。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2)愚人食盐不已()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 下 之 事 皆 然 过 则 非 惟 无 益 反 害 之。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寓意是什么?
伤仲永(10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仲永之通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B.或以钱币乞之/蒙辞以军中多务 |
C.又七年,还自扬州/自以为大有所益 | D.于舅家见之/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乙】文中吕蒙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吕蒙对自己的进步相当自信;而方仲永天资聪明却因其父的“不使学”以致“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都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用原文语句回答)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叙述以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段,按照时间的顺序结为一体。详写第一个片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显的情景,明确指出方仲永的前途无量。 |
B.两篇文章对人物方仲永、吕蒙的描写,都采取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
C.【乙】文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
D.【乙】文孙权以读书目的晓之以理,,又以自身经验动之以情,真可谓之善劝。 |
桓南郡①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车骑②。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桓南郡,即桓玄。②车骑:车骑将军桓冲。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②取诸兄弟鹅悉杀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B.乃夜往鹅栏间蒙乃始就学 |
C.云是变怪,以白车骑不以千里称也 |
D.问,果如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句: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媵人持汤沃灌() ④腰白玉之环()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以为号焉 | B.当余之从师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C.足肤皲裂而不知置酒而招之 | D.烨然若神人环堵萧然 |
翻译下面句子。
原文: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