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而名之不可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2)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译文: 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句子:
原因: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兰花,请你说说赞成它的理由。
我喜欢: 原因:
陈晋之读书法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清· 陈善《扪虱新话》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遂无书不读 ()②然旋读旋忘()翻译下面句子。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国子监。
——《明史·杨继盛传》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任: ②益自刻厉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杨继盛的求学经历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解释下面的词。
蹴尔而与之:()万钟则不辩礼义:()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习近平定义的“中国梦”是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他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请结合以上孟子的有关思想观点谈谈一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下题。(共18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乙]上① 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司马光《居安思危》)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傥:通“倘”,倘若。下面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C.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 D.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四夷俱服()(4)诚自古所希()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君谓计将安出 |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
C.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病虽愈,犹宜将护。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甲文探讨了 和 两个问题,论述了
“ ”的道理。
(2)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先生王斗
《战国策•齐策》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仆者延入。王斗曰:“斗趋① 见王为好势②,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③。”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④。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⑤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而使工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无使⑦也,臣故曰不如爱尺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注释】①趋:主动前去。②好势:趋炎附势。③从:是跟从,这里指迎接。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意思是齐桓公打败各诸侯,安定周朝王室内乱,所以周天子赐给封地,承认他为诸侯领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⑤尺:一尺绉纱,这里指做帽子的布料。⑥不使左右而使工:不用身边的人而另外去请能工巧匠。⑦非左右无使:(指宣王不问才德)非亲不用。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忿然作色,不说( )(2)举士五人( )
(3)何患无士( )(4)宣王谢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使左右而使工挟天子而令诸侯 |
B.固愿得士以治之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C.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王之忧国爱民 |
D.王使人为冠贤能为之用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王斗见宣王后无论是正面直说,还是设喻作比,都体现了他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而齐宣王由忿然到结局的转变也体现出他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两空均用文中词句填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斗见宣王后直接说宣王“乱君”,使宣王勃然大怒,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这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
B.王斗为了避免矛盾激化,列举先王桓公事迹,主动迎合宣王,指出宣王具有先君的四好优点,使宣王十分高兴。为下文作铺垫。 |
C.齐王虽然渴望得到人才辅佐,但他却不懂得发现与使用人才。致使齐国贤才未及早得到重用。 |
D.王斗敢触龙颜,斗胆劝谏,可钦可佩;而齐宣王面对不留情面的揭短,则表现出他的开明,这样的君王也很难得。 |